王承書回國被美國海關勒令脫鞋,以她兒子是美國籍爲由,阻攔他們
1956年,王承書一家準備登船回國,美國工作人員勒令她打開箱子,脫下高跟鞋檢查,見什麼也沒查到,他們竟然一把抓住王承書6歲的兒子,說:你走可以,但這孩子是美國籍,走不了。
王承書不可置信地瞪大雙眼,瞬間淚珠“啪啪”地滾落,爲何他們要千方百計地阻攔王承書回到中國呢?
王承書是我國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的女性,被稱爲中國的“居里夫人”。
她出生於湖北武昌,自小便聰明,讀書時成績都是前幾名,在那個年代,女性求學並不容易,但王承書硬是優異的成績,一路披荊斬棘考入大學物理系。
1941年,爲了學習到更多的物理知識,她去美國求學,師從物理學教授烏倫貝克。
那時的中國,局勢動盪,國家飽受欺凌,身爲中國留學生的王承書也在美國被人歧視,遭到不公平的對待。
甚至有外國的同學當面嘲諷她:“穿着旗袍的中國女人,能學好物理?趕緊回家去吧!”
這些話被王承書聽在耳中,記在心中,她暗暗發誓,一定要爲中國人爭口氣,而唯一能讓他們心服口服的就是實力。
於是,她整日泡在實驗室裡,廢寢忘食地鑽研,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在無數個日夜的努力下,沒多久,她提出王承書-烏倫貝克方程,震驚了整個物理學界。
就連她的導師烏倫貝克,都忍不住預言:“如果繼續研究下去,諾獎一定是王承書的。”
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外求學的王承書很激動,她和丈夫張文裕都一心想回國效力,然而,此時的她在美國已經有了一定的聲望,對美國影響比較大,所以,美國想方設法阻撓他們回國。
王承書和張文裕多次提交回國申請,但都被美國政府駁回,而且,美國在得知王承書有想要回國的想法,以“保護”的名義,派人監視王承書的行蹤。
不但如此,還沒收她採購的科研材料,屢次對她進行非法傳訊。
她的朋友和導師都勸她:“中國無論生活條件還是科研條件,都比美國差多了。你在美國繼續研究,早晚能拿到諾獎。”
但王承書堅決地擺擺手,堅定地說:“我的祖國現在的確很窮,但我不能等別人把條件創造好了再回去,我要親手建設她。”
她心意已決,任何人的勸說,都無法改變她的決定,她在日記中寫道:“必要時,寧願住在集中營,也不能做不利於祖國的事。”
爲了躲過美方的審查,她悄悄將研究的相關資料和書籍,分成 300 多個包裹,分批寄回祖國,這個過程風險係數很高,一旦被美國政府發現,她的生命都可能受到威脅。
但這些資料對祖國的科研事業,用處非常大,王承書寧願冒險做這件事,也要把這些寶貴的資料送回祖國。
之後,他和丈夫不厭其煩地一次又一次地申請回國,毫無意外都被拒絕了,但他們的機會很快就來了。
1954 年,日內瓦會議公佈的中美兩國僑民(包括留學生)可以自由歸國的消息傳來,王承書和愛人立刻就申請回國。
但美國仍不甘心,把他們的回國申請駁回,又過去兩年,也就是1956年,王承書一家終於有機會登上回國的輪船。
然而,在回國經過海關時,王承書還是遭到了美軍的檢查,他們要求王承書打開箱子,粗暴地檢查行李,還讓王承書把鞋子脫掉,連鞋底都不放過。
王承書咬緊後槽牙,但爲了能順利回國,她只能照做,但他們還是毫無收穫,最後,他們竟然一把抓住王承書6歲的兒子張哲,說:你走可以,但這孩子是美國籍,走不了。
王承書不可置信地瞪大雙眼,身體微微顫抖着,她緊緊地抱住孩子,眼淚瞬間就流了出來,他們侮辱她可以,但爲難一個孩子實在是忍不了。
丈夫張文裕示意她冷靜,趕緊找人幫忙,經過一番艱難的輾轉,他們自願放棄兒子的美國籍身份,才終於如願帶着兒子登船。
雖然中間鬧得很難看,但最後王承書一家還是坐上回國的輪船,而美國之所以這麼防備着她,是害怕王承書和丈夫將原子能的秘密帶回中國。
回國後,王承書加入中國科學院,同時兼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
2年後,錢三強找到王承書,想讓她調轉研究的方向,他說:“現在國家需要你,離開北大,放棄統計物理,去搞鈾同位素分離研究,你願意嗎?”
王承書想都沒想就同意了:“行!”
要知道,王承書深耕了20多年統計物理,假以時日,她肯定會憑藉這個專業功成名就,一旦她放棄,等於前功盡棄。
而且,鈾同位素分離研究,在我國是一片空白,一切都要從頭摸索,但她只用了2年,就做出了成績。
結果,錢三強再次找到她說:“國家準備搞一個大傢伙,需要你再次轉行,給這個大傢伙研究燃料,而且這次不在北京,得去外地,因爲項目的保密性,你得守口如瓶。”
王承書答應了,她知道國家這是信任她。
幸運的是,丈夫張文裕也是搞物理的,得知妻子被神秘調往蘭州,猜到她是去替國家去做大事了,他沒有多說什麼,默默地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好兒子。
之後,王承書收拾行李離開家,來到蘭州504廠,504廠是負責研究“大傢伙”所需的燃料——濃縮鈾的。
剛開始有蘇聯專家在,但後來蘇聯專家全部撤走,還帶走了所有的資料,只留下一堆破銅爛鐵。
王承書到崗後,成了這裡唯一的女性,爲了儘快弄明白核心燃料的理論,她和同事們一頭扎進計算中。沒有計算機,他們就用一支筆、一張紙、一盞燈,日以繼夜地計算着。
辦公室裡,沙沙沙的聲音充斥着每一個角落。每一個數字、每一個公式,都凝聚着他們的心血和汗水。
沒多久,計算的稿子塞滿了一個又一個大抽屜,而年僅44歲的王承書,一頭烏黑的秀髮,卻悄悄變白了,她的臉上滿是疲憊,眼神中卻閃爍着堅定的光。
1964年,王承書和同事提前113天交付產品,10月16日,中國自行製造的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成功爆炸。
在此之前,王承書的名字一直處於高度保密狀態,直到多年後,人們才漸漸知道了王承書的名字和事蹟。
她被稱爲中國的“居里夫人”,爲國家三次轉行,但我覺得她不是居里夫人的複製粘貼,而是有着自己獨特魅力的女科學家——王承書。
1994 年,王承書病危時留下遺囑:把積攢的 10 萬元錢和 3 萬元國庫券捐給“希望工程”,其餘的存款全部交黨費。
她像那個時代的很多人一樣,爲了國家的事業,隱姓埋名,默默無聞,不求名不求利,這種捨身忘我的深明大義,值得我們永遠敬仰和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