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大米”十月稻田:股價一度暴拉至100港元,員工離職率卻高達57%

知名的“網紅大米”十月稻田在港股上市一年有餘,2023年上市之初便受外界關注。

上市當天,2023年10月12日,十月稻田股價漲幅高達22.66%,報收18.84港元/股。不過,由於資本市場對農業缺乏熱情,此後十月稻田的股價一直不溫不火,波動不大。但是隨着解禁期降至,十月稻田股價變得“不尋常”了。

10月8日,十月稻田盤中一度拉昇至100港元/股,隨後迅速回落,當天報收17.00/港元/

股,漲幅6.25%。

10月9日至10日,十月稻田的股價的跌幅分別爲17.06%和13.62%;10月14日,解禁日當天,十月稻田盤中一度下探至7.79港元/股,截至收盤報收8.05港元/股。降幅高達33.91%。

後續多個交易日,十月稻田的股價有所回暖,但是卻沒能恢復到10月8日的收盤價。截至11月12日,十月稻田的股價報收8.200港元/股。由於股價的“異動”,外界對十月稻田股價的真實性產生質疑。

有網友甚至認爲,十月稻田10月8日的爆拉是爲了利益輸送,讓裡面的某些資金兌現利潤跑路。值得注意的是,10月29日,京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就以9.738港元的均價減持了235.95萬股。

十月稻田股價“異動”背後究竟是怎樣的故事?

資本熱捧,卻頂着虧損分紅

在東北種大米的十月稻田,2020年之前尚未受到資本界的關注。2020年,啓承資本創始合夥人常斌注意到了這家公司,並前往東北考察。該年,十月稻田獲得了啓承資本獨家投資的3億元A輪融資。

2021年5月,老股東啓承資本與紅杉中國、雲鋒基金、CMC資本、泰合資本完成了對十月稻田14.5億元的B輪融資;2022年,MIC又分別花費3.73億元和2.86億元收購了十月稻田2.96%和1.96%的股權。

由此計算,在上市之前,十月稻田已經完成了24億元的融資。不過,在上市之前,十月稻田的業績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招股書顯示,2020至2023年,十月稻田各期實現歸母淨利潤-1.729億元、-5.642億元、-6486萬元,三年累計虧損近8億元。

但即便如此,十月稻田在2020年和2022年合計派付股息2.5億元。從股權結構來看,十月稻田創始人王兵、趙文君夫婦及其家族合計持有公司70%的股份,這筆錢大部分都落入了其家族的口袋。

網紅大米成長性存疑,產品品控有待提高

2024年上半年,十月稻田終於實現盈利。據財報,十月稻田上半年實現營收收26.2億元,同比增長17.7%;實現歸母淨利潤1.258億元,經調整淨利潤由2023年同期的人民幣1.14億元增加30.6%至報告期內的1.49億元。

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十月稻田可以高枕無憂。2020年至2023年,十月稻田實現營收35.98億元、45.33億元、48.67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爲54.63%、25.98%、7.37%。近三年,十月稻田的營收增速出現了明顯的收縮。

有分析指出,目前國內大米市場仍以線下經銷渠道爲主,線上市場份額佔比較小。《2023年中國大米行業藍皮書》顯示,2022年電商平臺大米近一年銷售量爲53.7萬噸,複合增長率爲1.9%。而在2022年,中國大米的產量已經達到14595.00萬噸。

十月稻田的2024年半年報顯示,大米產品所得收入由去年同期的17.39億元減少1.9%至17.07億元。十月稻田對此解釋稱,主要由於受水稻原材料成本上漲影響,調整了大米銷售價格和產品組合,導致低毛利率米種銷量下降,收入下降,同時高端大米銷量及收入保持增長,綜合導致大米收入下降人民幣3220萬元。

在大米市場開拓不利的情況下,十月稻田推出了玉米創新產品作爲新的增長極。據瞭解,十月稻田將玉米打造成輕食和零食產品,受到了年輕人羣體的青睞。2024年上半年,十月稻田的雜糧、豆類及其他產品所得收入由去年同期的2.88億元增加151.9%至報告期內的7.26億元。

但是以營銷見長的十月稻田卻因爲產品品控不足遭到了消費者的投訴。黑貓投訴平臺顯示,10月13日,有消費者投訴稱,十月稻田在電商平臺售賣的保質期內玉米變質,商家不道歉,只答應賠償一根玉米的錢。

據瞭解,十月稻田旗下的十月稻田(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就位於北京,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上,不乏對這家公司的吐槽。從這些員工的表述來看,十月稻田存在加班現象嚴重,工資偏低以及上升空間有限等問題,這或許是導致其員工流失率高的重要原因。

從網紅大米到上市公司,十月稻田用三年時間完成了從默默無聞到萬衆矚目的蛻變。然而,當聚光燈逐漸褪去,我們看到的是一家年輕公司在成長道路上的諸多困惑:股價異動背後的資本博弈,產品創新與品控之間的平衡取捨,以及最令人深思的——那些選擇離開的年輕人。

在互聯網時代,'網紅'光環或許能帶來短暫的輝煌,但企業的長青之路終究需要靠實打實的產品質量、穩健的經營理念和珍視人才的企業文化來支撐。對於十月稻田而言,真正的考驗或許不在於它能否講好“東北大米”的故事,而在於它能否在資本市場的起起落落中,找到一條既能守住初心,又能持續發展的商業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