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舟院士:人工智能是未來移動通信優化最有效的辦法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 《2022本站未來大會》專題報道

王江舟:人工智能應用於6G移動通信(來源:本站科技)

12月19日-23日,2022本站未來大會盛大舉行。2022本站未來大會全新升級爲“未來周”,囊括三天的思想之夜和兩天的峰會,包括思想之夜、創新力論壇、元宇宙論壇、內容力論壇、智美之夜F·F盛典。

在創新力論壇上,國際著名通信專家、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王江舟表示,理想是很美好,但現實很骨幹,5G的應用目前是比較少,尤其是工業方面的應用,原因在於還不能解決非常小的端到端延遲。他提到,“沒有人工智能就沒有未來通信的發展,人工智能將是未來移動通信優化最有效的辦法。”

以下是王江舟院士演講實錄:

非常感謝。線上和線下的各位嘉賓,大家好!我叫王江舟,很榮幸有這個機會和大家彙報我們的研究工作。我今天要報告的題目是《未來的變革:人工智能應用於6G移動通信》。

我想從下面這幾個方面進行彙報:首先介紹一下移動通信的演進,然後再解釋一下爲什麼需要人工智能,之後再彙報一下最近的研究結果,最後給一個簡單的結論。

我們來到移動通信的演進,移動通信的2G、3G、4G、5G,移動通信每十年一代,我們現在是在5G,我們國家已經鋪了220萬個基站,移動通信發展非常快速,現在是每個人一部手機,有的甚至2部、3部,特別是做市場、做銷售的。但5G移動通信應用還比較少,尤其是工業方面的應用。

爲什麼5G應用比較少呢?主要是因爲目前5G的技術指標還達不到行業應用的要求。我們把一代十年分成兩個5年的話,我們現在是第一個5年,所以第一個5年應用會比較少,但第二個5年應用會慢慢多起來。移動通信其實有很多個應用,尤其是垂直行業的應用,最近我想和大家介紹3個應用例子:

案例1,自動駕駛/車聯網。以後的車子會安裝一些傳感器,感知車子附近的行人,還有其他的車子,還有障礙物。感知數據進行處理,然後再採取行動。在這個例子裡很重要一點,處理數據、採取行動,整個過程要非常快速,延遲不能大,要毫秒級的,所以這個東西延遲要求非常高。

案例2,元宇宙,以後人生活在虛擬世界裡。我們現在是現實世界,虛擬世界裡戴上一個眼鏡,虛擬世界可以玩遊戲。元宇宙的全息數據非常高,而且延遲非常小。

案例3,工業物聯網/自動化。我前一陣子與國內一位很知名的自動化專家交流5G的應用,他有一個很大的實驗室,在測試5G系統的應用,他就說5G應用很困難的,用到自動化,不但延遲大,延遲還抖動。

從這三個應用例子我們得出一個結論,5G或者以後的6G,它應用很重要的一個技術要求就是延遲要小,非常小的延遲。現在是5G的時代,每一代是10年,1G到5G很重要的技術就是蜂窩技術,把很大的地區分成很多小的蜂窩,小區。然後每個小區都有一個基站,這個基站就覆蓋小區信號的發送、接收、控制,很多事情都是小區基站在完成,大家能看到很多基站在外面。

但這種蜂窩技術已經到了一個瓶頸。比如5G系統,這裡有一個例子,這兩個小區有兩個基站,這兩個基站服務這兩個用戶,這兩個終端用戶就在兩個小區邊界的地方。上面的用戶是跟上面的基站聯繫,下面的用戶和下面的基站聯繫。但有一個問題在什麼呢,就是5G有一個頻率複用因子1,這個頻譜在所有小區都是重複使用。如果說這兩個基站分別的頻率是一樣的,對這兩個終端用戶,怎麼辦呢?上面的基站發信號給上面的用戶,下面這個用戶也收到,它的頻率是一樣的,這樣會造成很大的干擾。我就請教一個運營商專家,這種情況怎麼解決,他的回答是5G現在沒法解決這種情況,這就是基站之間是不協作,各自爲政,沒有一個共同的東西來協作各個基站的優化、資源分配。

以後到6G我們怎麼辦呢?還採用這種蜂窩的概念,來做這個東西嗎?假設我們的6G會採用不同的概念,我們不要蜂窩,不要基站,可行不可行?

左邊這個圖就顯示了蜂窩的概念,我們有很多基站,三個基站,基站就有很多天線,它形成波束對接用戶。右邊這個圖沒有天線,天線分佈在整個小區。可以看到這個天線與終端用戶距離很近,不像現在我們發送信號、接收信號都是和基站聯繫,以後就不是這樣,和遠端天線單元聯繫。這種應用結構會減少用戶和基站天線之間距離,提高能量效率和頻率效率。還有這種結構是分佈式的結構,會形成多節點協作,因爲終端用戶可以和多個遠端節點進行聯繫。傳統的無蜂窩技術有很多,遠端天線拉出去,有一個小區和終端用戶很近,還有所有信號都要送到雲端進行處理。大家知道雲端比較遠的,傳輸距離延遲會比較長,所以原始的結構也有一個問題,延遲大。遠端的結構都要通過光纖和雲計算中心進行聯繫,對光纖形成比較大壓力。這種結構特點是分佈式結構,我們就看看這麼一個圖,遠端天線單元可以布在大樓的牆邊上,或者電線杆上,很方便佈局,它和用戶之間的距離很短很短的,通過波束進行傳。

原始的結構有兩個問題:延遲比較大、前傳壓力大。我們要進行改進,把雲計算中心功能下沉,下沉到邊緣。還有就是雲計算中心處理很多遠端天線單元,比如幾百個,幾千個,那也不大現實。比如我們國家有幾千個縣,如果中央政府都是直接管幾千個縣,管不過來,所以在中央政府和縣之間再加一層管理,就是省政府。由省政府直接管各個縣,那中央就管省政府,它的道理是一樣的。這種結構,我們就引入分佈式單元結構,在分佈式單元結構引入邊緣計算和邊緣緩存,有云計算的這些功能,計算下沉到邊緣上,還要緩存到邊緣,好處是減少前傳開銷,延遲比較小。

很重要的一個工作,我們怎麼優化無蜂窩的網絡結構呢?如果我們採用傳統優化辦法,怎麼分配資源,怎麼確定遠端的單元和用戶之間的互聯,這樣可以達到延遲最小,或者容量最大。但如果採用傳統的優化辦法,它非常複雜,用戶平方分佈式單元在指數呈正比,它是非常複雜。如果用戶數很大,無法優化這個網絡,完全無法做。我們知道多中心應用延遲是毫秒級的,如果說要優化花很長時間,應用沒有辦法做,所以我們是不是要考慮採用人工智能的技術來優化。

關於人工智能,我想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這就是人工智能機器人跟世界冠軍下圍棋,幾年前下圍棋,下3盤,機器人贏了3盤,世界冠軍輸了3盤。爲什麼?因爲機器人下圍棋是基於很大的數據庫,幾百萬個棋譜,然後從幾百萬個棋譜數據庫裡預測挖掘,然後形成一個最佳的下法。機器人下圍棋不會犯錯,它下的辦法一定是最好的,或者是次好的,絕對不會下錯棋。人是感性的,即使是世界冠軍,他有時候也會下錯棋,下100步,99步是好的,1步是臭棋,被機器人一下抓住,他肯定會輸掉。

人工智能能不能用於通信裡呢?什麼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就是預測,我們有一個數據庫。比如這個圖X和Y之間有一個數據,但不知道Y和X之間的函數關係,不知道F(x)。有一個數據,如果再給一個X,能不能去挖一挖。我們採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從數據庫裡預測出函數F,有函數F了,再給一個X值,Y很容易算出來,我知道這個函數,直接就算出來了,這是一維的。二維的Y和F和x、t之間的關係也是一樣,所以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是離散訓練+簡單預測。

機器學習人工智能有三個基本的方法:監督學習,我們給機器一個數據庫,告訴機器怎麼訓練;無監督學習,給計算機一個數據庫,然後讓計算機自己去訓練,自己去完成任務;強化學習,沒有數據庫給機器,就像下圍棋一樣沒有數據庫,機器一邊做一邊學,然後形成一個經驗,形成自己的數據庫,事先不給數據庫的,一邊做一邊學,這就是強化學習。

這三個方法應用到現實裡,最好的方法就是強化學習,我們在現實裡很多情況都是沒有數據庫的,所以要應用到通信裡最好的方法就是強化學習。尤其是深度強化學習,因爲我們在現實場景裡都是非常複雜的,在這麼複雜的應用場景裡要訓練出它的規律,通常都是要挖掘,深度的挖掘,深度強化學習。

深度強化學習主要是三個關鍵要素:狀態、行動、獎勵。就像我們玩遊戲一樣的,根據當時遊戲的狀態,然後玩一下,玩的好有一個獎勵,得1分,然後把所有的分加一塊就是玩遊戲的好壞,它是類似的。深度強化學習,我們要考慮三個要素,這三個要素幾年前Google公司基於AlphaGo下圍棋,它就提出雙深度學習算法DDQN,有一個仿真的網絡,有一個目標網絡。仿真網絡跟目標網絡差別最小化,然後形成算法。但這種算法沒有考慮到多智能器的情況,也就是分佈式結構。我們就在這麼一個情況下提出用分佈式的結構,讓分佈式的智能器相互之間合作,交換經驗信息,然後就訓練出一個結果。

下面我想給大家一個非常簡單的結果,仿真的結果。這裡有三個曲線,上面是最佳的算法,綠色是我們改進的算法,紅色是Google的算法,可以看到訓練的性能是非常好的。

給大家一個非常簡單的結論,理想是很美好,但現實很骨幹,5G的應用目前是比較少,尤其是工業方面的應用,我們希望5G後幾年會有些應用。以後6G移動通信是很重要的網絡結構,因爲要對付這些行業應用,我們必須提供非常小的端到端延遲,否則行業應用談不上的。沒有人工智能就沒有未來通信的發展,這是我的理解。爲什麼?因爲網絡太複雜了,全套的方法沒有辦法優化,所以人工智能是未來移動通信優化最有效的辦法。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