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智專欄》兩岸情懷的容身之地

「兩岸情懷」需要有更多容身之地。圖爲原創話劇「共飲一江水」,在廈門滄江劇院再次上演。(圖/金津攝)

開素食餐廳30多年的好友,告知即將賣店賣房,年底舉家離開臺灣,前往廈門翔安新區落腳,再造事業也安享晚年。問他何以決意至此?他說,首先當然是「遠離戰爭風險」,而臺灣朝野內耗空轉、餐飲服務業找人困難,尤其他個人內心的「兩岸情懷已經沒有容身之地」!

他說他身爲一個佛教徒,透過宗教信仰長年「接續着中國文化」,佛教徒無不熟悉「九華山、五臺山、峨嵋山、普陀山」四大聖地與各種經典,中國的地理、歷史多年縱穿兩岸時空差異,雖身爲本土臺灣人,絲毫無損於一種基於「兩岸情懷」所建構的文化認同連結。這讓他在低迷慨嘆於臺灣社會的失焦解離之際,很自然地能接受「閩臺深化融合」的此刻時機。

他的描述,令我想起「兩岸」如今在每日新聞中,確實僅剩一道道「政治喊話」了!尤其賴清德執政後,臺獨意識浮動鮮明,兩岸關係全面緊繃且更倒退。臺灣民衆的兩岸印象只剩下:「解放軍機艦天天繞臺演習、國臺辦與陸委會不時相互交鋒」。由於臺灣媒體8成已落入綠營支配,除了臺灣年輕世代會從網路上汲取對岸多元消息,一般民衆基本都僅能接觸到中國大陸的「政治消息+負面描述」。

去年9月大陸正式倡議「福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且推出各種配套政策,延續至今年無損且無畏於賴清德的臺獨路線,繼續加強推動包括「青年交流」重點在內的兩岸深化措施!但即使大陸方面頻繁舉辦各種「論壇、參訪、往來」,不得不說這些「政治濃厚」的作爲,始終無法擴及臺灣本土人心,也無法滋養「正在枯竭的兩岸情懷」!

大陸對臺工作,從早年一廂情願的「統戰/宣傳」,到後來進化規畫的「政策/讓利」,乃至如今細膩設計的「深化/融合」,這些交流往往都以「績效」去進行推動與訴求。最近開始邀請諸多年輕、資深的臺灣網紅或名嘴廣泛走訪大陸各地,希望藉由「轉述/評論」擴大傳播效應。然而窮盡思路創意的傳播仍有盲區,名川盛景與城市繁華介紹只有信息與氣氛,仍難以觸及兩岸情懷的根本。

「中國」在臺灣早已成爲負面且破碎,歷經藍綠輪流執政,「教育課綱、媒體節目、文化價值」大舉遠離甚至剝離傳統與當代中國文化的接續性,並且極爲徹底!臺灣所有年齡層民衆對於日本、韓國的熟悉度,甚至都遠勝對於中國大陸的接觸與理解。當年國民黨播遷來臺也「跨省攜來」某些兩岸情懷,包括眷村與鄉愁,這些年都因朝野意識形態與政治惡鬥的淺層化與破碎化,連國民黨自身的情懷也所剩無幾。

如今都說馬英九時代是「兩岸和平交流」的一段如夢盛世!與其說是「兩岸觀光旅遊、產業經貿暢通」所致,溯其根本其實是當年兩岸人民親身接觸,因此得以「信任堆疊、情懷釋放」!今年4月北京「馬習二會」,儘管兩位領袖口中所言字字都是政治謹慎,但久違的好友重逢相見,眼神、肢體都是濃濃從個人到民族家國情懷同一味的赤誠難掩,盡收大衆眼底。

「兩岸情懷」說來很抽象,但「習近平的笑容」與「馬英九的眼淚」其實都已經具體示範:比如笑着談「兩岸青年交流成就中華民族未來」,或者流着淚「宗族溯源掃墓跪擁家鄉土地」,這些都要比「撥千萬預算廣做論壇、推更多政策繼續讓利」更重要、也更貼應「兩岸深化融合」的本然最初與終極目標!

尤其民進黨近來正在預備拿「兩岸戰爭」進行「大洗腦」,企圖將過去自身的「硬傷」,從新聞輿論擴大到影視作品,合理描繪轉化民進黨是臺灣本土的「捍衛者/守護者」,遮蔽置換「臺獨」的意圖與目標。「兩岸情懷」需要有更多容身之地,一旦在臺灣悉皆消散,臺灣民衆終將再也無法看清或感受「打擊臺獨、對抗外國勢力」纔是兩岸今後一旦必須走向軍事動盪的歷史課題。

「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不宜是一種對抗民進黨的「政治宣示」,而應該是赤誠堅定本然的「兩岸情懷」!好友決定讓年輕女兒主導新素食餐廳,在廈門翔安特區勇敢「臺青創業」,他說佛教徒講求因果輪迴,這輩子臺灣人,「至少上輩子我們家應該是中國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