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用筆的絕妙,都在這些細節裡!

有人認爲,我們沒有必要去研究古人筆法,應該隨心而寫。其實不然,衛夫人對大自然的研究、王羲之對衛夫人的研究、王羲之對鵝游泳的研究、王獻之對王羲之的研究,後人對楷書筆法的研究,都是極其豐富和詳盡的,我們都要重視。

大師們的書法,在每一個點畫的起筆上都很清楚且豐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先分析到位,再去臨摹,然後調整,從無到有,從有到精,大師的技法我們就學到手了。

王羲之之所以能成爲書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承前啓後。他之所以能把行草書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就在於他擅篆隸、精楷書,致力於發展的又是行草書,真草隸篆行所有書體的筆法他都精熟,因而他能總結他之前所有書體的用筆經驗、優勢爲他所用,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他的筆法成爲集真草隸篆行諸書體筆法大成者。

“點”畫起筆角度舉例

“橫”畫起筆角度舉例

“豎”畫起筆角度舉例

“撇”畫起筆角度舉例

“捺” 畫起筆角度舉例

但更多的時候王羲之的筆法是一種隨機賦形、隨形賦法,簡直是神來之筆,難以捉摸。

以下就王羲之三幅書法具體分析其運筆手法,僅供參考。

王羲之《得示帖》

局部分析

“得示”二字 ,顯現的穩健、疏朗,方、遲、疏。

下面的“示”字下主上次,左下點與豎厚重緊密、右下點輕靈空蕩。

接着,我們看到下面連筆“知足下” ,顯現的纏綿、急速,圓、重、密。

“猶”的獨立與“未佳耿耿”連帶相得益彰。“猶”之左主右次,左部雙撇凝而相聚,右部虛化簡約。

下面的是“吾亦劣劣”的連、斷與前面的“得示,知足下”的斷、連,“猶”的動、速、急與“ 明”的靜、遲、緩,極盡變化。

或許是習慣,抑或說是智慧,書聖在寫“乃”字前,已然胸有成竹地將左邊的撇以“衝刀法”,扛起整個線條。

看到下面,“不欲”的輕、起、藏,“觸霧故也”的重、伏、側又與“遲”的小、細、圓,令尺牘韻律十足。

《得示帖》在處理字結構方面的手段豐富且精彩。看到下面的“觸”字,右主左次、右放左收,右部墨聚於“蟲”之中軸。

“霧”之上主下次,下部右主左次,“務”部中段濃墨重畫緊接,整字虛實變換、鬆脫靈動。

我們看到“散”字。“散”之左主右次、左收右放、左實右虛,形成對比與互補,臻顯豐滿;

《妹至帖》

妹至羸情地難遣憂之可言須旦夕營耽之。

王羲之作品唐摹本《妹至帖》,此作與其它王羲之墨跡本用筆不盡相同,此帖書風暢達、圓勁,線條十分老辣。

作爲草書手札,雖然速度很快,但是中鋒行筆力度和折筆、提案的處理,仍然是合情合理的。看筆觸細節,你便知王羲之的線條多驚人。

《妹至帖》發筆處除“情”字外(下方),多露鋒圓勢反手寫成,不似《喪亂帖》等帖那樣方圓變化多端。收筆處多回旋變正手,如“至、情、地、遣、言、所、旦”等字,而這種變化在《頻有哀禍帖》僅兩處,計有“悲、增”二字;《孔侍中帖》(含《憂懸帖》)稍多,計“九、旦、想、能、忘”五字。

由於是《妹至帖》草書,線條的中部運動較快,與行草和行書書作品《喪亂帖》、《頻有哀禍帖》等帖不同,由於草書和行草書的結體和速度不同,行書和行草作品更注重點畫中實。

同爲草書,《妹至帖》與刻帖《十七帖》草書諸帖相比,許多字的寫法和筆法相合之處較多,如“難”字的起筆與《朱處仁帖》“遂”字的起筆相似,“言”的筆勢與《天鼠膏帖》“膏”字相同;“妹”字的結體與《胡母帖》的“妹”字一致;“旦”字欹側變化亦與《旦夕帖》(《都邑帖》)同。

值得一提的是,《妹至帖》不見於中國曆代著錄,是王羲之研究方面的新資料。《妹至帖》亦被切割成二行二十七字,所用紙張和書寫技法與《喪亂帖》和《孔侍中帖》相同,在研究摹拓技術方面也有很高的價值。

此帖中文字多見於王羲之其他法帖,如“羸”“遣”“憂之”“可言”“旦夕”等字,都很有特點,類似寫法均可見摹拓墨跡本《七月帖》、《桓公當陽帖》以及《蜀都帖》,書法風格也比較接近,屬於典型的流麗圓潤一類型的王書。

《蘭亭序》

(馮摹本局部)

被譽爲“天下第一行書”,具有很強的藝術特色。其突出之處就是章法自然,氣韻生動。通觀全文,從容不迫,得心應手,使藝術風格同文字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充分表現了王羲之與朋友聚會時快然自足之情懷。情文並茂,心手合一,氣韻生動,被歷代學書者奉爲學習行書的典範。局部欣賞如下:

單字放大

更多精品書法欣賞

王羲之是中國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書法家,他廣採衆長,自成一家,作爲中國書法史上一座極具象徵性的豐碑,深遠地影響着中國千年書法文化。以下是其精品書法精選,與君共賞!

《雨後帖》

今日雨後,未果,奉此,想□□能於言話可定便。得書問,永以爲訓,妙絕無已,當其父轉與都下,豈信戴適過,於粗也。羲之。

《姨母帖》

王羲之代表作。收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的《姨母帖》爲唐摹本,6行,42字。作品書法風格,不類傳世王羲之諸摹本。其樸厚而多隸意,殊少遒美俊逸之姿。

《胡桃帖》

此帖出自王羲之草書《十七帖》,全文見《右軍書記》:‘得足下旃、胡桃藥二種,知足下至,戎鹽乃要也,是服食所須。知足下謂須服食,方回近之,未許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無緣見卿,以當一笑。’現存此帖已殘,僅存21字。釋文 ……回近之,未許□□□。知我者希,此有成言。無緣見卿,以當一笑。

《行穰帖》

足下行穰,九人還示應決不?大都當任。

《黃庭經》

《黃庭經》,王羲之小楷作品,一百行。原本爲黃素絹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傳。此帖其法極嚴,其氣亦逸,有秀美開朗之意態。《黃庭經》是中國道教的經典著作,相傳爲老子所寫,內容是以七言歌訣,講述道教養生修煉的道理。《黃庭經》字數不多,卻內容深奧,語意深遠,是道家必修的經典。

《樂毅論》

《樂毅論》四十四行,褚遂良《晉右軍王羲之書目》列爲第一。樑陶弘景說:“右軍名跡,合有數首:《黃庭經》、《曹娥碑》、《樂毅論》是也。”真跡早已不存一說真跡戰亂時爲咸陽老嫗投於竈火;一說唐太宗所收右軍書皆有真跡,惟此帖只有石刻。現存世刻本有多種,以《秘閣本》和《越州石氏本》最佳。

《大觀帖》

大觀帖(Notes of Daguan Period),中國北宋官刻叢帖。刻帖工作由龍大淵主持,蔡京奉旨書寫帖內的款識標題。因刻於徽宗大觀三年(1109)正月,世人遂稱之爲《大觀帖》。刻成之後置於太清樓下,又稱《太清樓帖》,也有稱《大觀太清樓帖》者。石刻成後拓本用以賜給,因此流傳較少。

《乾嘔帖》

《乾嘔帖》,又名《如常帖》、《昨還帖》。縱14.1釐米,橫26.4釐米,共4行36個字,五代至北宋時期的臨摹本。國家一級文物。是王羲之病中寫給友人的短信。該帖筆意神采超逸,書風沉着勁健,曾刻錄於《淳化閣帖》之中,是流傳有序的藝術珍品。

《哀禍帖》

頻有哀禍,悲摧切割,不能自勝,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跡早佚,現傳世《十七帖》是刻本。此帖爲一組書信,據考證是寫給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的。書寫時間從永和三年到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時間長達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書法發展的重要資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徵》一文可以參考。

《快雪時晴帖》

王羲之行書,紙本墨跡。縱23釐米,橫14.8釐米,4行,28字。《快雪時晴帖》是一封書札,其內容是作者寫他在大雪初晴時的愉快心情及對親朋的問候。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平安帖》

王羲之書寫尺牘作品。今存墨跡本爲唐代雙鉤摹搨,硬黃紙本。縱24.7釐米,4行27字。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喪亂三帖》

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合裱卷

喪亂三帖含《喪亂帖》八行《二謝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紙。日人有總稱爲《喪亂帖》者。紙本,縱26.2釐米、橫58.4釐米,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藏。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商務合作請聯繫 QQ:95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