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文登區澤頭鎮:用“北斗”種田的新農人
收割、剝皮、脫粒,一排排成熟的玉米植株脫粒後被裝進運糧車;配備北斗導航的拖拉機在進行小麥播種……10月8日,在文登區澤頭鎮一處玉米地裡,秋收、秋種正同時進行。“今年雨水大,有了農業部門的科學指導,玉米產量穩定。”望着從收割機卸糧管傾瀉而下的玉米,種糧大戶於進海邊看邊介紹,“去年秋天播種時,我們的拖拉機上就搭載了北斗導航系統,通過北斗導航播種後,田間管理更方便,也增加了種植效益。”在傳統模式下,要實現連續均勻地播種,農機手必須準確控制拖拉機的行駛路線,因爲農田中土地不平整而且周邊幾乎沒有參照物,想讓農業機械“走直線”很難。拖拉機一來一回之間總是會留出一些沒有播上種子的空地,這些空地雖然不大,但積累下來,對土地造成一定的浪費。搭載北斗導航系統後,拖拉機可沿着事先設定好的路線勻速前行,每千米的直線偏差不超過3釐米。去年,於進海蔘與了農業部門組織的北斗導航定位系統學習活動。培訓期間,他不斷打聽設備的適用情況、安全性能、可執行的工作數量以及具體操作方式,同時對投入成本與可節約費用進行了大致估算。加裝北斗導航後,今年夏收時成效顯現——平均每畝土地利用率提高5%。實實在在的收益擺在面前,不斷吸引着和於進海一樣的新農人,投身現代農業。於進海的女兒於千千高校畢業後回鄉跟隨他從事農業;30歲出頭的電商創業者譚均允在於進海指導下種了66公頃小麥……如今,在政策支持下,於進海一口氣購置了6套北斗導航輔助駕駛設備,成爲當地最早使用“北斗”種田的人。有了科技、年輕力量加持,去年,於進海與山東大學空間科學研究院對接,在千千家庭農場建設山東大學衛星導航與遙感農業示範基地。建成後,通過使用衛星遙感器提供的先進衛星圖像來監測作物生長情況,收集農情信息。通過這種方式,農戶在電腦前就能檢測到農作物、土壤、水分的實時情況。遙感系統與北斗導航“疊加”應用,可以給出每個位置的座標信息,種子播入地下時達到釐米級別的精度,避免了漏播、重播、疙瘩苗等問題發生,保證出苗數量和質量。同時,還能實現農田地圖構建,可以完成農機路徑規劃,控制拖拉機行駛在規定路徑上,使農機具備自主定位和環境辨識的能力。於進海期待種地會更“智慧”。比如,手機App設定好,機器就能自己在地裡幹活。“那一天不會太久。我要用科技帶動更多人種好糧。”這是於進海最大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