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我國年年防汛,歐美國家不這麼做?西班牙一場暴雨,揭露真相
西班牙城市洪災
前言
上個星期,西班牙東部與南部地區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而在洪水肆虐之後,最終導致了數百人的傷亡和數萬人受災的情況。
可以說,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給西班牙上下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但最讓人心寒的是,在這場暴雨來臨之前,西班牙政府甚至沒有儘早的給出防災預警!
西班牙城市洪災
而西班牙的此次悲劇其實並非個例,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在全球範圍內頻發,從美國的颶風到我國的洪澇,都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
但相比之下,國外的受災情況和代價往往要慘烈許多,就像此次西班牙,連防災預警都沒有及時發佈的情況下,多數遇難者直接就被泥土掩蓋在了車裡。
那麼,在災害面前,我國與國外究竟有着怎樣的不同呢?爲何我國年年防汛,而歐美國家卻不這麼做?
參與防汛工作的軍人
防汛理念的差異
中西方國家在防汛理念上的差異並非偶然,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尤其是地理環境、歷史經驗以及文化認知的差異,多方結合起來才塑造了各自獨特的防汛體系和應對策略。
要知道,地理環境是影響防汛理念的首要因素,而我國的地理環境更是複雜多樣,既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也有廣闊的平原和綿延的海岸線。
我國水利工程
這種複雜的地形地貌,導致了我國水系發達,河流衆多,尤其以長江、黃河等大型河流爲代表,流域面積廣闊、水量充沛。
同時,我國的氣候也呈現出季風性特徵,夏季降雨集中,容易引發洪澇災害,尤其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還經常受到颱風的影響,這也加劇了洪水的風險。
正因如此,我國自古以來就面臨着嚴峻的防汛壓力,而相比之下,歐美國家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則相對溫和一些。
歐美國家自然環境
就拿歐洲大部分地區來說,在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的情況下,降雨分佈較爲均勻所以河流流量也相對穩定,洪水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都比較低。
而美國雖然也有一些洪水多發地區,例如密西西比河流域,但總體而言,其防洪壓力都要遠遠小於我國。
密西西比河
這種地理環境的差異,直接影響了中西方國家對防汛工作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
至於歷史經驗的差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畢竟歷史經驗是塑造防汛理念的另一重要因素。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展農業的國家之一,這一點毋庸置疑,幾千年的農業文明雖然依賴於河流灌溉,但也飽受洪水災害之苦。
黃河兩岸
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氾濫成災,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苦難,這些慘痛的教訓,使我國人民深刻認識到防汛的重要性,並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積累了豐富的防洪經驗。
而歐美國家的工業化發展較早,所以在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中,都較早地融入了防洪設計理念。
荷蘭三角洲工程
其中,荷蘭作爲一個低窪國家,長期以來就高度重視水利工程建設,現如今也就形成了完善的防洪體系。
不過,荷蘭這種情況雖然優秀,但也僅僅屬於個例,由於洪水發生的頻率相對較低,大多歐美國家在防洪方面的歷史經驗積累相對較少。
受災的西班牙街頭
在這種基礎上還要再加上文化和社會認知的差異,這幾點也深刻地影響着中西方國家的防汛理念,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極端洪澇災害的應對能力。
畢竟在我國,防洪文化可謂是深入人心,“防患於未然”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
每年的汛期,不僅官方保持着高度警惕,就連公衆也絲毫不敢大意,這種高度重視和全民參與的文化氛圍,爲我國的防汛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我國水利工程
反觀歐美國家,多數人們更注重災害的科學預防和規劃設計,由於洪水發生的頻率較低,防洪工作並未像我國一樣成爲一項常態化的工作,而更多地是,在特定高風險地區或災後重建中得到重視。
那麼,在地理環境、歷史經驗和文化認知的多方差異之下,中西方國家在防汛理念上到底誰更佔優勢呢?雙方的不足之處又體現在哪裡?
我國水利工程
以上信息來源:觀察者網2024年11月3日“西班牙洪水已致214死,“這本是一場本可避免的悲劇!””
歐美國家並非不防汛
我國的防汛工作有着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數千年來,我國人民在與洪水的抗爭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每年汛期,我國都會動員大量人力物力,開展全面的防汛工作,包括水庫調度、河道疏浚以及堤防加固,而在災害即將出現的時候,預警發佈和人員疏散等工作自然也必不可少。
參與防汛工作的軍人
這種系統性的防汛體系,能夠有效地減少洪澇災害造成的損失,其中我國的最出名的三峽工程,就不僅能夠有效地控制長江洪水,還能爲社會提供清潔能源,可以說非常清晰的體現了我國在大型水利工程建設方面的強大實力。
而除了大的方面之外,我國在基層防汛工作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單單是遍佈全國的預警網絡,就能夠快速響應和有效處置突發洪澇災害。
我國水利工程
至於那些歐美國家,人家其實也不是完全不進行防汛工作,只不過大多數歐美國家洪水災害發生的頻率比較低,所以形成了這種不怎麼重視的情況。
而一些歐美國家對防洪工作的重視程度不足,也就導致防洪設施建設出現了相對滯後的問題。
西班牙受災街頭
這次西班牙東南地區的洪災,就暴露出當地政府在防洪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不足,以及在災害預警和應急響應方面的遲緩。
大部分歐美國家過於依賴科技手段,卻忽視了人爲因素在防汛工作中的作用,就比如在預警信息發佈之後,如何有效地組織人員疏散,如何保障災民的基本生活,這些都需要人工的參與和協調。
西班牙受災街頭
不過,這也並不代表我國沒有缺點存在,隨着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城市的排水系統仍然需要進一步完善。
一些城市在暴雨來臨之時,就常常出現內澇現象,而一些地區的水利設施老化,也需要進行更新改造,我國的地形複雜、河流流速快,也就導致了汛期水量大和防洪工程的建設和維護壓力較大的現狀。
西班牙受災街頭
這都需要持續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這次西班牙的洪災和應對不足以及預警不及時的問題,就知道我國借鑑和反思。
而歐美國家在這一方面也並非都是缺點,有些歐美國家在防汛方面也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很多歐美國家都更注重通過城市規劃、河流改造和長期基礎設施建設來預防洪水。
荷蘭水利工程
就比如荷蘭通過修建堤壩、水閘等水利工程,有效地抵禦了海水的侵襲,被譽爲“與海爭地”的典範。
一些歐美國家還採用了自然洪泛區保護的方式,即劃定一些區域作爲洪水的緩衝區,允許洪水在這些區域內自然蔓延,從而減少對居民區的影響,這種做法既能夠保護生態環境,又能夠降低洪災的損失。
荷蘭水利工程
所以,我國和歐美國家在防汛方面其實是各有優勢的,可以相互借鑑的同時也可以取長補短。
我國可以學習歐美國家在城市規劃、河流改造和長期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經驗,進一步完善城市排水系統,提高防洪工程的建設水平。
西班牙洪災
而歐美國家則可以學習我國豐富的防洪經驗,加強對極端天氣事件的應對準備,完善快速反應機制,提高應急能力等等。
畢竟一些歐美國家在防洪工作中確實存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這就會缺乏長遠的規劃和系統性治理。
西班牙洪災
但不管怎麼說,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性問題,需要各國共同努力來應對,在防汛領域,各國應該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共享防汛經驗和技術,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這次西班牙的洪災就在提醒人們,防汛工作是任重道遠的。
西班牙受災街頭
以上信息來源人民網:2024年10月19日“美媒:颶風肆虐折射出美國基礎設施薄弱弊端”
結語
而中西方國家在防汛理念上的差異,不僅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地理環境和發展階段的差異,也能爲一些國家提供更好的參考。
在這種大環境之下,我國一定會越來越好,水利工程也一定會越來越完善!
圖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