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紅樓續一夢:花落人亡處,羣芳還魂時

◎趙晨

林黛玉,姑蘇人氏。《石頭記》開篇便言,姑蘇城乃紅塵中富貴風流之地,並以此地作爲起點敷衍出一段聞世傳奇。8月下旬,由江蘇大劇院出品、黎星工作室聯合制作的舞劇《紅樓夢》在蘇州文化藝術中心上演,展現出獨特的“回鄉”之義。

“特種兵式”劇情打卡

張愛玲曾將“《紅樓夢》未完”視爲人生三大遺憾之一。因爲《紅樓夢》後四十回的亡佚,版本學成爲紅學研究的一大熱題。舞劇改編依照的是程乙本,即曹雪芹所著的前八十回與高鶚續寫/程偉元續編的後四十回合本。

且不論紅樓之靈魂,僅人物和情節的龐大體量對於任何改編者來說都是巨大挑戰。在紅樓世界中,十二金釵之下還有十二副釵及十二又副釵,閨閣女子衆多。這版舞劇做了刪繁就簡與高光提亮,對出場人物和情節進行壓縮,着力於正釵故事。其中又以黛玉、寶釵爲表現中心,圍繞襲人、晴雯等人的精彩片段都被“格式化”,湘雲、妙玉等的戲份也被弱化。基於主要人物,主線劇情也圍繞着寶黛釵三人的情愛婚姻糾纏展開,文本闡釋不免有些偏狹。

小說中,寶玉神遊太虛幻境,聞聽《紅樓夢》仙曲十二支,見十二金釵正冊。“十二”是紅樓世界的重要數字,舞劇《紅樓夢》的編排設計也延續了“十二”之法,以入府、幻境、含酸、省親、遊園、葬花、元宵、丟玉、沖喜、團圓、花葬、歸彼大荒十二組情節構成,總體而言亦是盡力還原。

在十二組情節中,“省親”以羣舞的方式表現封建禮教的壓抑,又通過傀儡式舞蹈動作傳遞此中人無法掙脫的悲涼。這與後一幕大觀園衆女兒“遊園”形成鮮明對照,也與後續的“花葬”氣韻相通,悲慼更甚。

受限於舞臺表演的空間與時長,這一改編思路可以理解,但難免有“特種兵打卡”之觀感。舞劇《紅樓夢》的觀看、理解,需要觀衆輔之以大量心證與想象,對原作的熟悉度越高,則舞劇的完成度越高,反之亦然。

一簾幽了紅樓夢

舞劇從《紅樓夢》中選取的故事集中在大觀園,簾幕低垂,海棠未眠。除卻“幻境”一幕,紅樓故事中的神話結構幾不見蹤跡,最終投影在舞臺上的畫面是榮國府的府邸,與第一幕“入府”形成呼應,故事留在紅塵人間。

簾幕是該劇創作者用來推動情節發展、表現府中人事繁雜的重要道具。開場時,簾幕即承擔着氛圍烘托、表意的功能。舞臺上簾幕共有兩層,朝向觀衆的外層是青藍大幕,居於內層的是丹朱紅色。兩層簾幕強烈的飽和度和鮮明的顏色對比引人遐想:青藍色是渺渺茫茫的大荒,紅色是鮮花着錦的紅塵世界。寶玉的服裝也與此呼應,出場是紅衣,後換爲青藍衣。

劉姥姥進大觀園時,一塊簾幕的左右兩邊同時上演兩組劇情。右邊是王熙鳳懷抱巧姐送別劉姥姥,爲後續劉報恩救巧姐埋下伏筆;左邊是寶玉前往櫳翠庵中尋妙玉,琉璃世界白雪紅梅。一塊簾幕、兩段主要劇情,實現了敘述效率最大化。隨後簾幕投影出斑駁竹影,瀟湘館是林黛玉的居所,瀟湘妃子在前,修竹在後,相互映襯。

在表現木石前盟與金玉良緣時,簾幕都是一個重要的“角色”。“丟玉”一段,寶玉與黛玉的分離依靠簾幕來完成,兩人一前一後,可望而不可即,悲灑相思淚。表現寶黛釵三人的糾葛,失意的黛玉身處簾幕之後,寶釵與寶玉站在簾幕前。在“團圓”一場大戲中,幕簾前後更是此岸與彼岸之別。

送寶玉一場夢

全劇上半場的最後一幕是“葬花”,下半場的首幕是“元宵”。前者是雙人舞,後者是羣舞;前者是對紅樓羣芳的哀憐悲憫,後者則是對賈府盛衰的回首相看。

“葬花”一幕並不僅是對“黛玉葬花”這一經典情節的演繹,還融合了原作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豔曲警芳心”中的重要情節。從葬花到共讀《西廂》,這一幕集中刻畫了寶黛二人的知己情濃。兩位舞蹈演員在層疊多色簾幕間輾轉騰挪,直至躍入純白潔淨的佈景中,質本潔來還潔去。

“元宵”以羣像展現賈府最後的盛景,借用投影讓紅樓羣芳仰首觀看斑斕煙火。煙花易冷,璀璨亦成空。羣芳如璀璨煙花一般,三春景色雖盛但並不長久,爲悲劇結局埋下隱線,只待勘破。

而爲了強調這一結局,全劇最後增添了“團圓”“花葬”和“歸彼大荒”三幕。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這樣談到《紅樓夢》:“悲涼之霧,遍被華林,呼吸領會之,唯寶玉而已。”舞劇《紅樓夢》也與此論斷一致,以寶玉的視角展開劇情。因而,“團圓”一幕不僅是對紅樓故事的重新想象,也是送給寶玉的一場夢——讓他在夢中重新回到大觀園的青春時日,讓消亡的羣芳還魂,紛紛在回憶中復活。

“葬花”與“花葬”兩幕並非簡單的字詞調換,而是反覆以花喻人,強調對紅樓女兒命運的悲憫。“葬花”的收尾場景是層層簾幕遮掩,舞臺頂光垂下,寶玉與黛玉共讀《西廂》,身後白茫茫一片,純潔乾淨。而“花葬”則是十二金釵脫下華服,僅着不同顏色來區分彼此。褪去了具體身份的女性走向了共同的命運,都入了薄命司;演員們在高椅之上起舞,如同在墓碑之上掙扎。花謝花飛飛滿天的飄零景象在此刻成爲無聲的吶喊,十二金釵的命運也由此成爲所有女性的命運。

“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作爲紅樓絕對的題眼所在,不僅是一種歸宿,也是一種美學追求,指向極悲。然若一味悲傷,便沒有轉圜與推進的餘地。舞劇並未直接圖解白茫茫一片,而是將“雪”變成“花”,爲極悲涼之情帶來一份溫和慰藉。

至此創作者仍意猶未盡,將收尾和昇華功能賦予“歸彼大荒”一幕,將經典與現實的呼應拉到表層。這幕乾脆採用現代舞的風格,快節奏、強鼓點,觀衆必須可以讀出這既是個體命運的反抗,又是穿越時空的質問。最終十二金釵紛紛朝西走去,徒留寶玉在此岸。到頭一夢,萬境皆空。

大熱劇目有“煩惱”

此處還想說一些題外話。作爲當下最出圈的舞劇IP之一,《紅樓夢》已經演至200餘場,一票難求。劇紅難免是非多,飯圈思維與“商品經濟”也圍攏上來。

該劇飾演寶黛的演員皆有三人,寶玉是黎星、羅昱文、姜愛東;黛玉是李豔超、胡婕、羅穎。不同的演員搭配有不同的演出效果,相應地在粉圈中生成了不同的CP組合,也引發了粉絲的“圈地自萌”,在狂歡中尋找身份歸屬。但遺憾的是,某些人的惡語相向給作品增添了烏煙瘴氣。

多組演員交叉搭配、輪流出演,本來正常合理。但是對《紅樓夢》《只此青綠》《永不消逝的電波》這類有明星演員參演、卡司安排受關注度非常高的大熱劇目,售票時若不預先告知每場的卡司安排,觀衆要在大幕拉開的一刻才知道自己購買的那場演出由誰來演,這樣的做法,更容易導致觀衆期待的偏差。無論是否提前公佈演員安排,無論是出品方自有考慮還是行業慣例,也許可以和觀衆進行更充分的溝通,作出必要的解釋和說明。

作爲當之無愧的中華文化珍寶,《紅樓夢》長久地纏繞在國人心間。舞劇《紅樓夢》對傳統文化重塑與傳播的嘗試,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而如何續好這一夢,依然長路漫漫。供圖/黎星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