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解決草原過牧問題開出內蒙古“良方”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內蒙古大草原的美麗風光是無數人的詩與遠方。

6月18日是草原保護日,在這個特殊的時刻看這片令人嚮往的草原上的數據,國土“三調”結果顯示,內蒙古草地面積佔國土面積的46%,是耕地的4倍、林地的2倍。作爲內蒙古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草原是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內蒙古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的基礎和保障。

承擔着生態與發展重擔的內蒙古大草原,也有“成長的煩惱”。總體上看,內蒙古的草原已經過牧了,要注意休養生息。2024年初,內蒙古在全區17個旗縣啓動解決草原過牧問題試點工作,一地一策解決草原過牧問題。

保護草原是內蒙古生態系統保護的首要任務之一。多年來,內蒙古緊抓“人”“畜”“草”解決草原過牧的關鍵問題,積極處理草原生態和生產的關係,正在探索形成解決草原過牧的內蒙古“良方”,推進草原生態、牧民生活、畜牧業發展全面向好。

做好“堵”的文章,爲草場“減負”

夏季,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旗阿日昆都楞草原迎來了一年中最美的時候。沒過膝蓋的碧草隨着大地連綿起伏,馬鹿、狐狸穿梭其間,一道道溪水潺潺緩緩,置身其中,彷彿置身於畫卷之中。

十多年前,這裡卻是另一番模樣。由於長期超載放牧,草原生態退化,河流斷流,畜牧業收入逐年下降。2013年,扎魯特旗對阿日昆都楞地區80萬畝草原實施生態移民工程,並實行全年禁牧禁墾。

如今,經過休養生息的阿日昆都楞草原不僅生態實現逆轉,當地牧民也得到實惠。“我家有1萬畝草場,前些年每畝產草量只有一百多斤,牛羊不夠吃,年年都要從外面買草。現在,每畝產草量能達三百多斤,不僅自家牛羊夠吃,還能賣出一部分增加收入。”搬遷禁牧後,牧民呼格吉勒圖成了一名護草員。

禁牧、休牧、輪牧,是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規律、讓草原休養生息的良法。在國家支持下,內蒙古連續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將嚴重退化沙化、不適宜放牧利用的草原劃爲禁牧區,禁牧區以外的草原落實草畜平衡和休牧制度,以草定畜,科學覈定載畜量,減輕天然草原壓力,並給予牧民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十四五”以來,內蒙古每年有3.8億畝草原通過禁牧得以休養生息,5.9億畝草原通過草畜平衡得以合理利用,140多萬戶農牧民從中受益。

與此同時,全區各級林草部門在建立健全草原過牧評價指標體系、嚴格落實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加強草原過牧監測預警巡查等方面持續用力,對超載放牧、夜牧、偷牧等違規行爲進行處罰,形成震懾。

堅持不懈,多年努力,內蒙古牲畜超載情況得到初步遏制,草原生態環境顯著改善,草原自我更新修復能力明顯提升,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提高到45%,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

天然草原禁牧休牧,牛羊住進了棚圈,各地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探索出舍飼圈養、舍飼半舍飼、家庭牧場、託養利益聯結、冷季異地代養等10種模式,切實解決草原過牧問題。

達茂旗通過建設智慧牧場,實現半舍飼圈養、高效養殖,減少草場負荷;探索“聯戶經營”,進行輪牧制,分區、分塊進行放牧,草場得以休養生息。扎賚特旗探索實施“公司+村集體+合作社+農牧戶”利益聯結方式,實現“統養共富”,科學飼餵減低草場壓力、降低飼養成本。

做好“疏”的文章,讓草原“增值”

禁牧不等於禁養,減畜不等於減收,解決草原過牧問題的過程也恰恰成爲農牧民轉變草原畜牧業發展方式、推動畜牧業轉型升級的良好契機。

“1頭牛相當於5只羊的收入。羊喜歡刨着草根吃,對草原破壞大,牛隻吃草尖,不影響草的生長。”幾年前,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巴彥溫都爾蘇木海拉蘇臺嘎查牧民朝格圖把家裡的肉羊減少到了100只,並對牛羣進行改良,養殖了20頭高代西門塔爾肉牛。“減羊增牛+少養精養”,朝格圖家不僅草牧場好了,收入也不降反增,今年畜牧業純收入達15萬元。

朝格圖家的變化不是個例。面對生態環境的壓力,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依靠良種肉牛產業扭轉乾坤,並實行早補飼、早冷配、早接犢、早出欄“四個早”模式,牛多了,牲畜總數卻降了,草原綠了,勞動力解放了,農牧民收入也增加了。

近年來,內蒙古以解決草原過牧爲契機,大力推動現代畜牧業轉型升級,通過優良牲畜選育推廣、科學放牧技術培訓、畜產品品牌建設、畜產品精深加工等多項產業發展政策,找準生態、生產、生活的平衡點,在鞏固生態治理成效的同時,保障農牧民收入不減少。

解決草原過牧問題,“草源”是關鍵。自治區黨委書記孫紹騁指出:“內蒙古自然放養的載畜量已到了‘天花板’,今後畜牧業發展的出路關鍵在草,有了草才能增加牛羊和牛奶,我們正發力解決這個問題。”

內蒙古以解決“草源”問題作爲統籌生態與發展、解決草原過牧問題的主要出路,一方面在“三北”工程攻堅戰和三大標誌性戰役中,聚焦嚴重退化草場和重度沙化放牧場,採取封育休養、切根改良、免耕補播和施肥等措施,逐步恢復天然草原的牧草質量和產量。另一方面,通過發展人工草地、打造高標準草田和草業園區、提升秸稈飼料化水平及完善飼草儲運體系等多項舉措,逐步提升飼草供給水平,減輕草原畜牧業對天然草原飼草依賴。據測算,目前內蒙古年人工種草、秸稈飼料化利用、天然草原可食牧草等飼草供給總量可達8000萬噸左右,可基本滿足全區1.4億頭草食家畜飼草需求。

2024年,內蒙古印發推進草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清單,推出11項政策措施提升草產業發展和優質飼草供給能力,“草源”問題將得到進一步解決。

內蒙古解決草原過牧行動,不僅要持續推進草原休養生息,從源頭上保護平衡草原生態,也將進一步加速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的步伐。(記者 霍曉慶)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