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已來!科技少年如何擁抱人工智能時代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陳曉 記者黃衝)在日前舉辦的2024青少年科學素養提升行動啓動儀式上,猿編程創始人李翊提出了一個前瞻性觀點: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社會對人工智能領域人才的需求在全面提升,這種變化預示着,我們的教育培養體系要更加與時俱進,以適應新的科技人才需求。
清華大學基礎科學講席教授、心理與認知科學系主任劉嘉對此表示贊同,他提到,“在今年研究生招生考試中,我們新增了一項考察:讓學生在AI的幫助下,完成數據分析以及論文寫作。”劉嘉認爲,藉助AI這臺“外掛大腦”,學生們會成長得更快,並會有新的體悟。
未來已來。在圓桌論壇交流環節,李翊、劉嘉,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雲泉、《人民政協報》民生編輯部負責人賀春蘭等人,圍繞面向人工智能時代如何培養科技少年進行了深層次探討。臺下坐滿了認真聽講的學生及家長,在人工智能的智慧碰撞中,現場掌聲不斷。
在圓桌論壇交流環節,四位嘉賓圍繞面向人工智能時代如何培養科技少年進行了深層次探討。主辦方供圖
“人工智能這個概念剛出現時,一些教育工作者還抱有疑慮或觀察的態度,到了今天,這種態度轉變爲了積極擁抱。”賀春蘭說,如今教育界人士已開始積極探索,運用人工智能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她曾在某所幼兒園看到,孩子們的手上戴着一個具備數據分析能力的智能手環,可以監測他們在每個遊戲區域停留的時間。這些信息爲教師因材施教提供了新視角,通過數據分析可以掌握每位小朋友對不同類型遊戲的偏好,繼而進行個性化引導。智能手環數據還能考察孩子們在遊戲過程中的專注力、表現力。
人工智能的發展對青少年教育和培養模式產生了顯著影響。“未來,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比記憶更重要。”李翊說,面對這一變化,如何將對青少年的知識教育轉向能力教育,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與時代接軌,需要社會各界共同探索。
“要讓青少年較早地接觸AI工具,比如編程,這會幫助他們更好迎接和融入人工智能時代”。劉嘉認爲,實現這種“融入”需要提升青少年的創造能力和計算思維。
創造能力和計算思維正是猿編程致力於培養和提升科技少年必備的兩種能力。猿編程探索提出“四個一”培養體系,即編程語言、計算思維、創造能力、未來視野,並以此作爲猿編程教研研發原則。在李翊看來,“孩子的發展並不是單一維度的,就像人體需要水、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一樣,‘四個一’之間相輔相成、彼此促進,才能共同推動孩子的健康成長”。
什麼是創造能力?劉嘉舉例說,面對“腿部殘疾的人能開車嗎?”這一問題,有的人答案是“不能開車”。有人卻想得更遠,“怎麼能讓腿部殘疾的人可以開車?”同一個問題,從“是與不是”轉變到“如何解決”,在知識教育轉向能力教育的過程,創造力由此產生。
“實現創新需要耐心和專注力,要持之以恆、想方設法解決問題。”張雲泉說,這要求青年科技人才專注於某個領域,勇往直前,勇於創新實踐。
張雲泉是超級計算領域專家,他提到,面對複雜而龐大的計算挑戰,計算思維成爲解鎖難題的關鍵鑰匙,可以提供一種高效解決問題的路徑:運用計算思維對問題進行深刻剖析,利用數學公式建立模型框架,最終可生成“輸入任意變量值,即可快速得出結果”的算法系統。通過高效的算法執行,原本看似遙不可及的計算難題可以迎刃而解,由此不斷推動科技進步。
通過掃描圓桌討論的舞臺兩側屏幕上的二維碼,現場的不少家長和學生髮送彈幕,提出問題、發表觀點,並與現場專家進行互動交流。
“AI會比人類更聰明嗎?”這個問題在彈幕裡出現了多次。“首先,我比AI笨不少。”李翊笑着說,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很快,未來也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就目前來看,人類在很多方面更具優勢,比如說豐富的情感。
“更爲可貴的是,人類內心擁有星辰大海,驅動着我們不斷攀登更高的山峰,追求永無止境的目標。”李翊說,這種不斷超越的理想追求是人類獨有的精神特質,若將此視爲衡量“聰明”的又一維度,那麼人工智能將永遠難以企及人類的高度。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