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關愛日|專家提醒:趁早“找茬”、精準診療,可改善胃癌預後
胃癌是我國消化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死亡率高,然而由於發現晚、診斷晚,導致確診時患者晚期佔比高、預後情況差。11月29日是胃癌關愛日,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科主任醫師周愛萍強調,胃癌兇險,但若能做好精準診斷,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預後;此外,公衆應樹立早篩早診的意識,以預防胃癌、護“胃”健康。
出現年輕化態勢
國家衛健委發佈的《胃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方案(2024年版)》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新增了約35.87萬例胃癌病例,死亡26.04萬例。不僅如此,由於胃癌臨牀表現異質性強、症狀隱匿,有數據顯示,65%以上的患者在第一次查出胃癌時就被確診爲中晚期。
周愛萍指出,雖然近年來我國胃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總體已呈下降趨勢,然而發病人羣卻出現了年輕化態勢,近五年來,19-35歲青年人的胃癌發病率明顯上升,35歲以下年輕患者佔病患總數的6%-11%,發病率則相較30年前翻了一番。
此外,由於我國胃癌的早期確診率僅約20%,給胃癌的診療帶來了諸多挑戰。“早期胃癌可以手術切除,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患者生活質量高、花費少;一旦胃癌進入進展期,分期越晚,患者的5年生存率越低,嚴重威脅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並造成沉重的疾病負擔。”周愛萍指出,全球每年新增的胃癌病例大半都來自東亞地區,其中以中國、日本和韓國尤爲嚴重。但在日、韓兩國,胃癌確診患者中有70%爲早期,而我國則相反。
儘早戒掉“惡習”
隨着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胃癌相關分子標誌物被發現並應用於臨牀,這爲胃癌的精準診療提供了可能。胃癌診療路徑中,指南常規推薦檢測的分子生物標誌物包括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微衛星不穩定性(MSI)/錯配修復缺陷(MSI/MMR-d)和PD-L1。在中國,HER2陽性胃癌約佔我國全部胃癌的13%-18%,具有極強的侵襲性、治療難度高。
周愛萍表示,近年來隨着抗體偶聯藥物(ADC)的發展,後線治療也開始進入了精準治療的時代。ADC藥物將具有靶向性的抗體和具有抗腫瘤活性的細胞毒性藥物鏈接成一體,如同“魔法導彈”高效精準殺傷腫瘤並有助於降低全身毒性。
胃癌預後與診斷和治療時機密切相關,絕大多數早期胃癌經過根治性治療後,其5年生存率可大於90%。因此,重視胃癌篩查對於提高我國胃癌早診早治水平、改善患者預後、減輕疾病負擔具有重要意義。周愛萍重點強調,胃癌的發生與“隱形殺手”——幽門螺桿菌(Hp)脫不了“干係”。《柳葉刀——公共衛生》中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每年約34萬例胃癌兵力是由Hp感染引起的,其危害不容小覷。而我國是幽門螺桿菌感染人數最多的國家,感染率近50%。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慣也很重要。世界衛生組織曾建議胃癌患者每日食用鹽攝入量不超過2-3g,並將黃麴黴素列爲一級致癌物,應儘可能避免攝入。周愛萍建議,飲食應素淡結合、少食多餐,在人多聚餐時可儘量採用分食制度;年輕人應避免熬夜,保持規律作息,並在餐後適當活動,以減輕胃腸道負擔,保“胃”健康。
新京報記者 王卡拉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