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死焉知生 陸生搶修生死學
天津學生躺入棺材中,參與死亡體驗。(新華社)
入殮師用模特兒向學員講解入殮前的作業流程。(新華社)
廣州大學教授胡宜安開設《生死學》課程,吸引許多學生搶修。修習該課程的學生得立遺囑、寫墓誌銘、分享身邊人去世感受等過程,學生的意見反映大多是上這門課讓他們想通了很多事情。
廣州大學政治與公民教育學院陳姓學生表示,出於好奇和興趣,在大二選課時選修了《生死學》。家人起初聽聞他選修了這堂課,都不太能理解,還聽說要立遺囑,母親因此有點生氣。
編着陸唯一生死學教材
年過半百的胡宜安開設這門課已18年,是大陸第一個在大學課堂裡設此課程的老師,他編着的教程也是大陸唯一的生死學教材。在他看來,「未知死,焉知生」,生死學也是一種救贖。
他說,生死學中比較重要的應該是「死亡教育」,但因爲「死」在中華文化中一直是比較忌諱的字眼,所以由《死亡教育》改成了《生死學》。從教18年,他一直堅持,破除死亡的神秘感,才能構建敬畏生命的態度。
澎湃新聞網19日報導,目前,國外已經有不少國家在進行「死亡教育」或「生死教育」,但國內卻仍止步不前,不少學生都會存在死亡焦慮、死亡恐懼,甚至輕生等心理,而且社會壓力的逐漸增大,需要有課程來科學的引導學生看待生死,避免走向極端。
死亡不再難以啓齒
胡宜安說,曾經有學生向他傾訴過輕生想法,覺得生活沒有樂趣,活得很痛苦。透過他的輔導,這名學生逐漸想開了。隨着社會壓力、就業壓力的增加,不少學生會出現一些極端的想法,而死亡教育就能幫他們把自身的問題正常化,讓他們不要尋短。
透過互相交流、討論的課堂氛圍,死亡不再是難以啓齒的話題。在他看來,很多學生對死亡的疑惑和感受,無法和周圍人交流訴說,他想提供一個可以討論死亡的空間,學生們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一起討論,對於死亡的困惑都可以在課堂上得到解答,讓他們把對死亡的焦慮,轉化爲對生命的原動力。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張老師專線:1980)
小靈通 生死學
是一門講述生命教育的學科,又稱爲死亡學。牽涉到社會學、科學、醫學、法律等層面,從理論或實務層面提供生命或死亡的相關見解。從生死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的知識系統可略分爲三個主要部分:宗教、哲學與科學。宗教解釋人類的生前死後,科學研究出生到死亡,哲學則在思想上貫穿整個時空,其間的關係正是生死學涵蓋的部分。(林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