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當時尚遇到非遺

(原標題:【文化評析】當時尚遇到非遺)

【文化評析】

作者:章清(媒體評論員)

聚光燈下,模特們身着楚雄彝繡服飾,踏着節奏感強烈的音樂步入T臺,爲觀衆呈現了一場具有東方美學韻味的時尚大秀。這是不久前楚雄彝繡在巴黎時裝週的首次亮相,也是繼走進北京時裝週、上海時裝週、紐約時裝週和米蘭時裝週後,楚雄彝繡又一次在國際時裝舞臺的重要展示。從古老的圖騰紋樣到現代的抽象圖案,從傳統的服飾配件到創新的時尚單品,這次表演通過傳統與現代設計理念結合,將中國民族服飾和非遺工藝以更加時尚、多元的面貌呈現出來。

不僅是彝繡,近年來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作爲重要元素進入了時尚產業。非遺文化、非遺工藝作爲中國時尚取之不盡的寶庫和推陳出新的底蘊頻頻出現在中國國際時裝週、各大品牌的服飾單品甚至傢俱產品、文創產品中。無論是清雅的藍印花還是環保的草木染,抑或是竹編技藝、堆錦技藝,這些既陌生又熟悉的非遺元素出現在現代服飾產品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光彩,也讓時尚多了一絲親近感。

2021年,正在貴州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畢節市黔西縣新仁苗族鄉化屋村。扶貧車間裡,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苗繡服裝、特色小飾品等吸引了總書記的目光。習近平總書記向村民詳細詢問製作工藝流程,並對大家說:“苗繡既是傳統的也是時尚的,你們一針一線繡出來,何其精彩!”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大家,一定要把苗繡發揚光大,這既是產業也是文化,發展好了既能弘揚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同時也能爲產業扶貧、爲鄉村振興作出貢獻。可見,作爲傳統文化的精華、民族智慧的結晶,非遺唯有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方能永葆活力、歷久彌新。

非遺與時尚的相遇與碰撞便是這樣的恰逢其時。在個性化、定製化消費已經成爲新興消費趨勢的今天,那些不被大衆熟知的傳統手工藝天然因其稀缺性,成爲消費者個性化消費的選擇,並用來完成自我文化身份的建構,從而彰顯了與工業化時代獨特的個體化差異。

非遺要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進入大衆消費市場,需要找到合適的契機與介質。繼承了中國式美學意境的國潮文創因其精緻的做工、出衆的顏值被年輕人所喜愛、選購,在無意中也拉近了傳統文化與公衆的距離。除此之外,很多老字號、國貨品牌也紛紛選用非遺工藝復刻到產品的包裝設計中,點翠、景泰藍、刺繡,增加了產品的辨識度與特色,贏得了消費者與市場。

見人,見物,見生活,是非遺保護的重要原則。在活態中傳承的非遺,與生活融合的非遺,纔是生生不息、綿綿不絕,讓人感到驕傲與自豪的非遺。從這個意義而言,與時尚相遇的非遺,何其有運,與非遺相遇的時尚,何其有幸!

《光明日報》(2024年10月15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