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的新元素
(圖/嫘祖文化主辦單位提供)
「文化中國」是新儒學大家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在1980年代提出的,當時的「文化中國」主要指以儒家價值觀爲主的華人世界,甚至包含新加坡、日本、韓國等都可以樂觀其成,經過30餘年,「文化中國」的意涵更廣、更深、更常民化。
兩岸文化交流過去也多圍繞這個主題。雖然民進黨執政8年兩岸關係大幅倒退,兩岸文化交流的量不如從前,但卻產生質變,現已加入諸多新元素。
大陸四川4月18日在鹽亭縣舉行嫘祖祭典,邀請世界女記者與女作家協會參加,筆者參與其中。我們小時候讀歷史課本有讀到嫘祖,進入社會之後沒有進一步研究,此次查看資料才深入瞭解嫘祖在中國歷史上的貢獻。根據《史記》等書指出,她是黃帝的正宮,生於四川鹽亭縣境內的西陵國,嫘祖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並且製衣裳、興嫁娶、尚禮儀,對黃帝統一中國,弼政之功莫大。
以現代術語來說,嫘祖是將女力發揮至極致的領導人,在她的領導下,女性同胞願意跟隨她的腳步,一起種桑養蠶,奠定農業社會男耕女織的局面。
這次主辦單位極爲用心籌辦大典,儀式開始後鼓號齊鳴、敬獻花籃、淨手上香、行施拜禮,極爲莊嚴肅穆、簡約大氣,還安排了與臺灣連線。當天下大雨,我們都穿着雨衣,端坐兩個多小時,配着綠意蔥蔥、旗幡飄飄,令人想起《詩經‧小雅》裡的古祭典儀式,足見中華文化之悠遠流長每個人必須有根,有根生命纔會篤定,也纔有向上衝的力量。
此次參觀行程安排的都是小城市,但都別有一番自己的文化特色,足供地方城市發展之用,讓人感受到理性和知性結合的美感,也是讀書印證現實,加深生命的厚實感。
例如梓潼縣是文昌帝君的出生地,文昌帝君主掌考試運、讀書運,未逢考季,因此可慢慢欣賞這個民俗廟。臺灣也有數不清的文昌宮廟,而且香火鼎盛,知識改變命運是兩岸人民共同的關注點。
在四川處處都可以看到遺蹟,李白的詩是兩岸共同語言。李白的出生地很難考證,衆說紛紜,到底是吉爾吉斯、四川,還是陝西,均不可考,但是四川綿陽江油縣已經證明,李白至少童年是在這裡過的,他們建立了李白紀念館。李白的詩鼓舞歷代中華民族千萬子孫,例如《將進酒》中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適用於人生各種喜怒哀樂的境界。
此行攀登廣元縣的劍門關對我猶具意義,我寫《孫運璇傳》時,尚體會不出老一代的家國情懷。孫運璇26歲時,趕着一羣騾隊,要把一批發電設備從陝西寶雞送到四川,作爲抗日物資,其中要經過的都是高山峻嶺,就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艱難路途,經過1個多月的餐風露宿,孫運璇通過劍門關後,大聲歡叫道「看到廣元了,看到嘉陵江了」。他到晚年仍然清晰記得這個不可能的任務,講起他此生最有成就的事,不是做院長、做部長,而是這段心懷家國、突破艱困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