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端午時節說健康

新華社北京6月10日電 題:端午時節說健康  新華社記者馮源、喻珮、李思遠  “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又是一年端午節。一提到端午,都會想到吃糉子,但你知道這個入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中國傳統節日,和艾草等多種香草的關係更近,與古時人們的衛生健康息息相關嗎?  端午節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到唐代基本定型。在古人的觀念中,午屬陽,五(午)月火氣旺,天氣炎熱、暑溼當令,滋生穢濁邪氣,蚊蟲繁殖,需要避疫。端午是五月五日,有民諺道:“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黃濤說:“《禮記·月令》就告誡人們,在這個月要‘定心氣’。端午節避疫祈福蘊含着衛生健康的主題。”  我國各地端午習俗豐富多彩,也有地域性差異。“但是,門前掛菖蒲艾葉、身上佩香囊、吃“五黃”、蘭湯沐浴等多種習俗具有相似性,都與醫藥衛生有關,表達了不同地域的人們對吉祥平安的共同期待。”浙江非遺保護協會副會長、浙江師範大學陳華文教授說。  在“屈原故里”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75歲老人黃家兆清早起身,收拾妥帖,要去採摘艾草。“掛艾草、煮艾葉蛋、洗艾葉澡……祛溼散寒避疫,端午處處離不開艾草。”老人說起端午自己要做的,如數家珍。  菖蒲,另一種香草,也是端午的“當令植物”。從傳統的衛生防疫角度來說,艾草、菖蒲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提神通竅、驅蚊殺菌、淨化空氣。民間至今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說法。除懸掛香草外,人們還會用具有芳香開竅效果的多種中草藥製作香囊,以起到驅蟲防病的作用。  浙江嘉興糉子聞名遐邇。除了糉子,在端午節,嘉興市民還經常選購黃瓜、黃魚、黃鱔、鹹鴨蛋、雄黃酒等“五黃”食品。“五黃”的前四種是當令的食物,利於保健;雄黃是藥材,具有抗菌、解毒、驅蟲的功效。據清代《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在我國多地端午節俗裡,雄黃酒不可或缺。作爲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白蛇傳傳說”於2006年入列國家級非遺名錄,其中“白娘子端午飲雄黃酒”的故事膾炙人口。  但是,雄黃酒有一定毒性,應當慎飲,更科學的使用方式是將它灑於室內用於驅蟲避毒。人們還會在孩子的額頭點一點雄黃酒,或者模仿虎頭的花紋,在額頭上寫一個“王”字,傳遞出威懾百邪的涵義。  “蓄蘭,爲沐浴也”,西漢《大戴禮記》這樣記載五月民俗。如今,“蘭湯沐浴”仍是不少地方端午節重要民俗。在南方,廣東、廣西、江蘇、湖南、廣西等地的人們用各種香草煮成“蘭湯”洗浴,護膚除病辟邪。在東北,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地區,各族羣衆在端午節前後也會在藥泉聚會祈福。  在湖北省黃石市,“西塞神舟會”作爲國家級非遺項目,是獨具特色的端午節俗。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起,工匠們就開始製作船體;五月初五,龍舟經點化成爲“神舟”。此後,村民要舉行唱大戲、巡遊、送神舟下水等系列儀式和活動,一直延續到五月十八,祈求神舟帶走疾病、帶走瘟疫、帶走災難。長期研究這一民俗的湖北美術學院教授陳日紅說,“西塞神舟會”以消災祛病、益壽延年爲主題,是目前時間較長的端午祈福活動。  黃濤說,衛生健康、愛國強民、追求幸福……這個中國傳統節日在持續吸收新的文化因素中長盛不衰,如今更綻放出時代光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