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類綜藝有“遠方”也要有“詩”

來源:光明日報

近年來,文旅融合不斷深化,大衆出遊熱情持續高漲,文旅題材成爲影視創作新熱門。然而,作爲文旅類影視創作重要組成部分的文旅類綜藝,在探索文化和旅遊的有機融合方面做得還不太到位,部分作品存在只有“遠方”沒有“詩”的現象,產生的問題值得關注。

文旅類綜藝每一次表現形態的轉變,都與人們對“詩與遠方”的理解變化有關。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隨着改革開放的推進,人們對“遠方”的渴望和好奇心日益增強。《正大綜藝》應運而生,其子欄目“世界真奇妙”採取“旅遊文化體驗+益智競猜”的模式,讓觀衆通過外景主持人的探索講解和互動問答,瞭解“遠方”的自然風光和文化習俗,增長知識見聞。進入二十一世紀,隨着生活質量的提高,越來越多人把去“遠方”看美景當成文娛消費的重要選擇。於是,文旅類綜藝推出《有多遠走多遠》《行者》等節目,記錄旅行達人在“遠方”行走的真實體驗,滿足人們對旅遊資訊的需求。2014年後,人們的旅遊觀念進一步發生改變——他們不僅想去“遠方”,還想體驗“遠方”的別樣生活。在這種背景下,真人秀節目如《花兒與少年》《花樣爺爺》等相繼推出,使文旅類綜藝進入新發展階段。這些節目以明星嘉賓在旅行中完成指定任務爲主要內容,展現明星的性格特質、互動關係,用較強的娛樂性和參與感強化觀衆對“遠方”的沉浸感和體驗感。近兩年,旅遊業進入轉型期。從短時間內參觀多個景點的“特種兵式旅遊”到走出校門開展實踐活動的“研學遊”,從博物館、文化街區到露營地,人們對“遠方”的理解以及需求呈現多元化、個性化、品質化趨勢。文旅類綜藝發生了相應改變,涌現出露營類、經營體驗類等子類型。

梳理文旅類綜藝節目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大部分節目對“遠方”的關注有餘,對“詩”的挖掘不足。有的節目將“文旅”等同於“觀光”,缺乏對文化旅遊資源的深度解讀;有的節目落入真人秀的創作窠臼,人爲給嘉賓製造不必要的困難,將展示明星的真性情、私生活作爲看點,使旅遊目的地淪爲模糊的背景。還有的節目雖然有“詩”也有“遠方”,卻未能將兩種形態有機融合,讓它們有效聯動。這類節目播出時大幅提升了拍攝地的知名度,留下的設施、場景卻未能轉化爲可持續開發的文旅資源,造成資源浪費甚至影響了周邊居民的正常生活。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積極探索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實現“詩與遠方”的雙向奔赴。

一方面,要在“詩”上做文章。創作者應積極探索旅遊的文化內核,挖掘旅遊目的地的文化內涵,靈活運用紀實手法、真人秀、Vlog、小劇場、動畫特效等多種表現形式,對旅遊目的地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等“詩意”內容進行深入且多維度呈現,使觀衆在旅遊之美中體會文化之美、體驗生活之美、體悟心靈之美。另一方面,要將“詩”與“遠方”結合起來。《中國影視綜取景地報告》顯示,90後、00後是影視劇和綜藝取景地旅遊的消費主力,他們前往影視拍攝地進行沉浸式體驗,這成爲文旅消費的新熱點。因此,文旅類綜藝節目可以通過敘事情節和環境氛圍的精心塑造,賦予取景地豐富的文化內涵,構建富有藝術感染力的景觀,使“詩”與“遠方”兩者之間相融共生。

隨着文旅熱潮來襲,綜藝節目創作領域呈現出一種“文旅+”的新趨勢。比如,戶外真人秀《奔跑吧》、慢綜藝《嚮往的生活》等以優質文化內容、多元營銷手段賦能文旅產業,啓示着更多文旅從業者和綜藝節目創作者要實時聯動、建立深度合作關係,共同思考和搭建“詩”與“遠方”的融合創新體系,最大程度地打通“文旅+綜藝”產業鏈。

文旅類綜藝節目乃至“文旅+”綜藝節目只有實現“詩與遠方”的深度融合,創造更多高品質的美好生活內容和體驗,才能滿足人們對文化的更深需求和旅遊的更高期待。

(作者:文衛華,系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