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完成全國683個城市城區範圍劃定

中國日報3月27日電(記者 趙磊)記者今天從自然資源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獲悉,我國首次完成全國683個城市城區範圍劃定。

據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二級巡視員王偉介紹,長期以來,由於缺乏空間標準和相應監測手段,我國城市建成區面積主要依靠地方填報,各地對於“城區”統計口徑理解不同,且沒有對應到全國“一張圖”的空間範圍,一定程度影響統計數據的準確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給科學決策帶來一定障礙。從國際經驗看,發達國家在上世紀已建立統一的城區空間範圍標準,如美國於1959年建立標準化大都市統計區制度(SMSA),建立我國的城區空間範圍確定標準、完善城市化標準統計區制度,十分迫切和必要。

按照國務院要求,自2019年7月起,自然資源部聯合同濟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發揮對地觀測技術優勢和“兩統一”職能優勢,開展相關標準研究。自2020年4月起,選取107個城市,先後開展4輪標準試劃論證,不斷驗證調校技術路線。2021年6月,形成併發布《城區範圍確定規程》(TD/T1064-2021),確定了從空間範圍上界定城市建成區的技術規範,填補了我國城市化標準統計區制度的空白。

在確立制度和技術規範基礎上,2023年,自然資源部依據《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應用全國國土調查成果,組織全國683個設市城市按照《規程》,全面開展了城區範圍確定工作,形成我國第一版全國城市的城區範圍矢量數據集,首次實現城市城區範圍的空間化、定量化和精準化,爲《綱要》和城市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體檢評估等工作提供了基礎支撐。

在此基礎上,可對我國城市化國土空間問題進行多維度分析。比如,基於人口大數據的城區常住人口統計分析。目前,城區範圍確定成果已應用到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監測、城市空間監測和體檢評估、城市地價動態監測、沿海城市地面沉降監測等國土空間監測分析工作中,進一步夯實了在“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平臺”履行“兩統一”職能的數據基礎,促進了國土空間治理數字化轉型。

據悉,未來,自然資源部將加強與相關部門合作,繼續推進城區範圍確定成果在自然資源管理和經濟社會綜合統計等領域的應用,爲規劃建設以人民爲中心的“宜業、宜居、宜遊、宜樂”城鎮環境提供支撐,助力建設“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