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AI科技實現普惠金融
「消除貧窮」是17項聯合國SDG(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首項目標,但疫情卻讓全球新增1.2億貧窮人口。自1998年以來,原本逐年下降的極貧人口(extreme poverty)比率,在2020年首度上升至9.5%。成本飆升將對這些貧窮的族羣造成最嚴重的打擊。
疫情也導致臺灣的貧富差距加大,根據財政部統計2022年綜所稅高低差急速擴大到149倍,創下歷史新高。而貧富之間金融風險抵抗力差距也有擴大現象,依據臺灣金融研訓院公佈的2022年臺灣金融生活調查,近5成民衆儲蓄超過24萬元,但「完全沒有儲蓄」者也達14%,還有近2成緊急籌款能力不足,無法在一週內籌到錢。
金融創新加速普惠金融的推動
聯合國2013年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並希望達成「金融是爲所有人服務,而不只是爲有錢人」的目標,將金融服務提供給那些沒有獲得傳統金融服務的族羣,減少貧富差距。
我國的普惠金融措施在2020年開始積極推動,相關措施包括推動創櫃板、國人退休準備平臺、微型保險,以及盤中零股交易制度、增加偏遠地區金融機構分支機構等,以金融轉型實現全民普惠的目標。
隨着科技的進步發展,金融創新加速普惠金融的推動,愈來愈多的新創企業嘗試開發這塊新藍海服務商機,例如美國SoFi建立創新的貸款模式,透過校友社羣的經營,連結學生與校友,爲多數學生減輕負債包袱,校友也可投資獲利。Kickstarter透過網站進行公衆募資以提供人們進行創意專案的籌集資金。大大提高金融的包容性。
運用AI讓金融使用者真正受惠
AI技術的運用能讓更多人有效率的使用金融服務。AI在普惠金融領域的運用可以讓金融服務更加快速、高效、公正和可靠,以滿足更多地區與羣體的金融需求。現階段我國普惠金融已逐漸達到先「普」後「惠」的目標,金融的數位化同時帶動了服務的普及化,下一步應該思考的是要如何透過促進金融教育,強化金融弱勢族羣的財務能力,提升金融風險抵抗力。
冒險意願高的年輕世代更樂於投資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商品,雖造就不少年輕股神,但也隱藏許多風險危機。倘能運用AI強化金融弱勢族羣的金融知識,讓他們能夠獲得完整的財務規劃及建議,幫助他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財務,而不是僅應付眼前的財務窘況。
普惠金融的願景是由政府、金融機構、科技產業、更多新創公司與民衆共同建構,政府應串連各界的力量善用快速發展的AI技術,從政策面、教育面、數位化、金融商品等面向着手,幫助年輕人實現夢想,協助新創中小企業取得資金,以創新的金融服務解決當前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