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新創企業的「衆生畏果菩薩畏因」
這些指標非常好,不過都是屬於西方慣常思考的結果指標,具體的世界都是果的世界,而原因都在看不見的地方,值得深入再往前走一步,因爲「衆生畏果菩薩畏因」啊!
1、留客率、重複造訪頻次及比例:以iPhone爲例,賈伯斯把iPhone定位爲藝術品而不是純商品,或許是隱而不見的原因,當然還有工藝科技的其他原因。
2、成長率、其中基礎成長的Kfactor高低,講的是口碑行銷,宗教組織最顯著,傳銷更是,但在企業營運,Kfactor的高,一定是客戶自認捍衛品牌就是捍衛它自身的價值觀,例如阿妹粉、杰倫粉、或tomshoes的one for one等,價值觀趨同或許纔是K值的動因。
3、獲客成本:拉進來成本低、推出去的成本高,因此高留客率與推薦率本來就會降低獲客成本,因此cac是否不斷降低或本來就低,與1、2有關,同因異義。當然獲客的執行面如精準行銷、客製化、大數據有幫助,是手段原因,還是價值認同的原因或兼有之,值得思考。
4、客戶轉化率:弱連結的朋友無意中的評價往往影響非客戶的行爲,認知作戰就是轉化率的科學,請看劍橋分析如何處理中間選民及兩側的非固化支持者,如何阻卻對方忠誠者的投票行爲,即爲着例!客戶轉化的原因跟他對企業的預置結構與期待視野有關,所謂影響力投資指的是期待視野超過獲利,而預置結構可能是沒有損失或有平於市場的報酬率。瞭解客戶的預置結構及期待視野纔是轉化率的原因。
5、客戶終身價值,這個概念完全在壽險業體現,繳保費跟繳學費一樣有一段相當長的價值,但保險公司在你畢業後會給你畢業禮金,學校不會。終身價值甚有吸引力,但爲何即便壽險公司也偏好定期險呢?因爲它的或有負債不同。
太過片面強調終身價值,容易忽略客戶未必會一直在你這裡,所謂留客率、cac,都是跟這個價值成相關的。如果深入研究,客戶留在企業的原因除了功能性原因(方便、熟悉、符合使用習慣及其慣常剛需)外,終身價值往往是跟他心目中對企業的信任、承諾與共感有關的價值,如果沒有提供這些高階需求滿足,要有高階終身價值是很難的。真正的剛需,如水電費、電訊費、供應商少,客戶的使用行爲自然穩定者、LTV比較牢靠,不必在價值滿足投入太大資本,但一般企業則不然。
值得強調LTV的企業更加關注你提供給客戶的無形價值在哪裡讓客戶有感而贊同?以上回應葉老師的思考給我一個自己的結論:「企業是個意義容器,能容納愈高級愈普世的意義,而且讓民衆得以因你而實現他的意義,並願意拉人一起進來做有意義的某件事」,這樣的企業已經朝無限賽局+正向循環的永續企業前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