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爲何對AI手機還不滿意?
題圖|視覺中國
“AI會改變所有的行業。”不知從何時起,我們開始無數次地聽到這句話。
的確,自從2016年阿爾法Go橫空出世徹底引爆AI概念以來,一些行業的確被人工智能深度改變。研發新藥的時間縮短了數百倍,士兵不需要親自上戰場,網戀對象可以不必是人,鴻蒙智行能夠帶我去絕大多數地方……
然而,在這段時間裡,與人們息息相關的手機卻似乎始終處於“仍在探索”的狀態。
手機智能嗎?毋庸置疑。然而,現在的手機夠“AI”嗎?似乎除了AI手機、智能體等口號和概念,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時至今日,AI已經開始全面滲透現實世界,但如果手機廠商仍然拿不出符合AI時代的手機範本 ,消費者自然也會失去持幣待購的意願。而一旦手機作爲科技先鋒的形象變得模糊,這個品類更新換代的價值將會被削弱。在這個當口兒上,顯然對誰都不是一件好事。
問題是,所謂“AI時代的產品”絕非憑空而來。汽車行業就已經付出了試錯成本。諸如駕駛的時候看電視、亂插嘴的智能助手、莫名其妙的OTA、付費才能解鎖的主題裝扮等等,生硬嫁接的智能落地只會讓人啼笑皆非。
要想把AI寫入手機的“元敘事”,或許還是要梳理AI與手機的發展脈絡,爲各自擅長的場景求並集,然後像當年融合通話功能與觸摸屏一樣,融合AI與手機。如此才能順暢、自然,成爲人們真正需要的AI時代的產品。
被AI改變的手機
好在,近年來在手機的發展中,AI也並未缺席。
自2016年人工智能技術開始大放異彩以來,手機的歷次換代都不乏AI技術的參與。只不過當時的AI基本上被當作提高手機某一特定功能的單一技術使用。手機和AI之間取的是較爲狹窄的“交集”。
以在我國較有代表性,產品沿革較爲清晰的華爲Mate系列產品舉例:
2017年,也就是阿爾法GO歷史性戰勝李世石的第二年,伴隨着視覺識別技術大幅增強,華爲Mate 10也相應搭載了內置NPU,讓手機實現了物品智能識別、AI翻譯等功能。
2018年,華爲Mate 20系列強化了AI識別和AI成像技術。圖像處理算法讓照片更清晰,更真實。AI識別能力則引爆了“拍照測卡路里”玩法。屏幕中跳出的卡路里數字讓手機成了人們的健康專家。
2019年,華爲Mate 30系列發佈“隔空手勢”功能。用戶在騰不出手的時候,靠揮手就能上下翻動視頻。2020年,Mate40系列強化了這項功能。依賴微核NPU和姿態感應器的協同工作,手機開始理解人類的動作。
2022年,華爲Mate 50系列發力隱私保護。依靠AI識別,用戶在截屏分享時,人名等敏感信息會被自動打上馬賽克。AI+應用的路線在解決實際問題上有了新的思路。
而2023年發售的Mate60系列則運用AI在安全與影像領域雙向發力。安全方面,通過聲場控制算法,手機能夠在需要隱私的車內、電梯等場景自動抑制聽筒外漏聲音,保護通話隱私。影像方面,藉助AI雲增強服務,可以在雲端對照片進行優化,提升清晰度和美感。
這些AI技術提升用戶體驗的例子足以證明,作爲一種特定功能,AI是與手機的發展共同起舞的。而每一次起舞,也都幫助用戶解決了某些切實需求,也讓手機成爲更好爲人服務的工具。正因如此,以華爲爲代表的國產手機品牌也形成了自成一脈的AI研發應用脈絡。
如今,在AI成爲時代浪潮的當下,單純強調“AI功能”顯然不再令人滿意。手機廠商又將作何應對?
單一技術無法改變現狀
要明確的是,AI時代的手機絕非“大模型+手機”。單一的AI技術再強,也無法完成令手機全面煥新的任務。
就好像在上一次手機的全面革新中,智能手機的出現讓人們對手機的外觀、材質、功能得到了全方位的改觀。觸摸屏取代鍵盤,金屬取代塑料,視網膜顯示屏、高清攝像頭、多點觸控技術以及GPS和陀螺儀等多種傳感器前所未有地擴展了手機的功能,進而引爆了智能終端時代。
反觀當下,從Mate10算起已經7年過去了。AI技術在視覺處理、計算速度、網絡速度、AI算法,以及交互體驗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變化。由此可見,新時代的手機也應該是以一個全新的AI六邊形戰士的形態出現。
這就與華爲的思路不謀而合。正如前期華爲發佈的鴻蒙NEXT操作系統是一款與AI深度融合的系統,帶來了一系列系統級的AI能力提升。這個時代的手機也必將是以AI思維創造出來,才符合當代AI原住民的使用習慣。
研究機構益普索發佈的《AI Phone白皮書》顯示,手機的AI能力分爲L1到L5共5個層級。當前的智能手機普遍處於L2級別。AI更多的作爲AI小助手,修圖功能等身份出現,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但本月華爲發佈了Mate 70系列手機AI應用的3款視頻,讓人們對於AI手機下一步會變成什麼樣子有了不同的猜測。在華爲放出的視頻中,在影像、交互和安全三個不同的方面,均呈現出多個AI能力融合才能達到的效果:
在第一條視頻中,我們看到一位女孩只要揮揮手就能把貓咪隔空移位,手指屈伸就能把零亂的雜物收納整齊。
您目前設備暫不支持播放
“一抓一放,掌控全場”的slogan以及多處強調的手勢操作無疑影射的是Mate系列熟悉的隔空操作能力。然而,七年過去,AI技術的發展是否能給這個“舊”功能帶來新的驚喜?
第二條視頻裡,可以看見,隨着主角男子的視線,他所觀察的對象出現了拖影的效果,呈現出一系列連貫的動作切片。
您目前設備暫不支持播放
這不免引發我們對於新款Mate系列影像能力的猜測。但到底是在預示在圖像處理和實時渲染方面的技術提高?抑或運動預測算法,甚至增強現實技術有所提升?目前還是一個開放式命題。
第三條視頻則更爲抽象。
每當有人想窺探主角女孩的私事,無論是在電梯中探察她抱着的鮮花,還是從背後窺視她正在看的書,女孩的物品都會自動察覺並且進入閉合狀態。這不得不讓人聯想到Mate系列擅長的隱私保護功能。然而,密閉空間、公共場合、辦公場所涉及不同的場景,懷中的花朵、手中的書和辦公桌上的書本和電腦也是不同的介質,如何一次性講好不同的安全故事也是不小的挑戰。
您目前設備暫不支持播放
對視頻背後技術能力的猜測註定衆說紛紜,但無論最終結果如何,多個AI能力融合,跨設備跨場景的AI應用正在到來。
我們距離AI智能體還有多遠?
目前,行業內對於未來手機的暢想都基於一個大前提:那就是手機正向着“智能體”的方向進化。套用益普索發佈的《AI Phone白皮書》中的衡量標準,也就是手機行業需要跨越AI Phone的L2級別,向L3邁進。
而L3級別要求手機“能夠識別人類情感。實現任務級自主拆解閉環,人與AI協作並監督”。這是什麼意思呢?
用眼前的例子來說,在華爲的第三條視頻中。設備識別到有別人在“偷看”,於是立即把內容隱藏,而用戶也已心領神會。這就是一次完整的“理解-拆解-協作”的過程。AI與人“打配合”,巧妙地保護了隱私。
在AI時代,這樣的絲滑配合與心領神會是人們所需要的。新一代的手機“智能體”也必將從諸如此類的AI應用新視角中誕生。
AI時代的手機,顯然不應僅依靠大模型的能力只實現一些諸如翻譯、文檔處理、你問我答之類的AI既有功能。AI的“智慧”和手機的便捷特性理應有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誠然,手機之所以幾乎成爲生命力最長的科技產品,憑藉的並不是某一刻的驚豔,而是人們對其實用性的長久依賴。無論是Mate10還是Mate70,應用AI的理由始終是讓手機成爲一個更好的工具。從這個角度講,AI Phone的實質也是以關注人的需求爲出發原點,以終端爲載體延伸出更多的服務。
那麼,回到最初的問題,AI時代的手機到底應該什麼樣?僅憑手機廠商的幾條視頻或許尚無法解答這個問題。但讓AI更理解人,適應人類,甚至響應我們的情緒確是值得暢想的方向。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