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爲什麼要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最近,有國外媒體質疑:經濟能否“被唱響”?他們的邏輯是,多年來,中國經濟沒有因西方唱衰而崩潰,因此也無法靠“唱響”而繁榮。
我們當然不會簡單地認爲,僅靠“唱響”就能解決中國經濟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中國經濟幾十年來的持續發展,向來是實打實幹出來的,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但面對美西方一輪接一輪的輿論戰,面對外界對中國經濟缺乏全面瞭解和信心,面對復甦乏力的世界經濟亟需穩定之錨的現狀,我們大聲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非常必要,對全球發展也十分有利。
我們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絕不是空喊口號,而是有事實支撐。遠的不說,就拿春節8天假期爲例,全國國內旅遊出遊4.74億人次,同比增長34.3%,較2019年同期增長19%。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國2024年春節檔電影票房高達80.16億元,總觀影人次1.63億,全面刷新了中國影史春節檔票房、場次、觀影人次紀錄。2024年中國電影市場目前已超越北美,成爲全球單一市場票房冠軍。春節經濟“熱辣滾燙”,表面上是消費強勁增長,背後反映出的是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
但那些西方的“崩潰論者”,始終透過灰色濾鏡看待中國和中國經濟,基於對華認知偏差作出預判。多年來,西方媒體的中國經濟“崩潰論”不斷翻新,最新炒作的是“中國經濟見頂論”。《華爾街日報》中文網設立“中國經濟放緩”專欄,不到半年發表了160多篇文章,唱衰中國經濟。美國政府推波助瀾,歐洲一些國家的媒體,日本、韓國、印度等國媒體加入助陣,形成對華遏制打壓的輿論攻勢。針對他們干擾中國國際合作、誤導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前景的預期、阻擋中國發展步伐的圖謀,我們必須響亮地發出自己的聲音,把中國經濟的真實情況告訴世界,讓國際投資者能基於事實作出理性抉擇。
2023年中國GDP增長5.2%。彭博社不得不承認:“這一數據令人印象深刻。”中國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糧食總產再創新高,就業、物價總體平穩。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向人才紅利轉化,人才資源總量、科技人力資源、研發人員總量均居全球首位。在最新全球創新指數中,中國位列第12名。中國已形成200多個成熟的產業集羣,製造業規模連續14年居世界首位。世界銀行數據顯示,中國在全球製造業產值中佔比達28.7%。中等收入羣體超過4億人,未來十幾年將達8億人,近3億農業轉移人口正加快市民化進程,這將在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帶來巨大消費需求和強勁消費升級動能。
新冠疫情逐漸消退,但世界經濟復甦依然乏力。中國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表現尤爲重要。2012年到2021年,中國經濟總量佔全球比重從11.3%提升至18%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平均貢獻率超過30%。中國經濟每增長1個百分點,將使其他經濟體生產水平平均提高0.3%。換言之,中國好,世界才能好。日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上調了2024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高盛、瑞銀等國際金融機構也發佈報告指出,2024年中國消費和服務業將延續疫情後的復甦趨勢。
今日之中國,是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居世界前列,爲各國提供了更多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增長機遇。去年,德國公司對中國的直接投資近130億美元,創下新紀錄。這正是那些有遠見的跨國企業的正確選擇。
正確看待中國經濟,需要理解什麼是宏觀真實、什麼是微觀真實。不理解微觀真實,容易脫離實際;不理解宏觀真實,則會以偏概全、一葉障目,看不清趨勢和方向。在經濟轉型過程中,中國房地產、互聯網、金融等行業的確面臨壓力和挑戰,這屬於微觀真實。同時,“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實施中期評估報告顯示,兩年多來,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突破,產業發展向中高端穩步邁進。先進的基礎設施,充裕的傳統產業產能,新興產業轉型升級活躍推進,彰顯出中國經濟的深厚潛力和光明前景,這是宏觀真實。我們要重視微觀真實,但更要把握宏觀真實。只有這樣,才能看清中國經濟演進的正確方向。
正確看待中國經濟,既要看當前之“形”,也要察長遠之“勢”。中國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經濟發展具備強勁的內生動力、韌性和潛力。當前,中國正積極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由創新起主導作用,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爲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爲核心標誌,將給中國經濟持續注入動能。
信心比黃金更寶貴。中國經濟前景光明有其內在邏輯。我們堅信,中國經濟的未來一定是光明的,世界也將不斷從中受益。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鄭 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