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天津,體驗世界智能大會帶來的未來生活

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觀察團丨出品

作者 | 雷鳴

來源 |地歌網

出去逛街手機沒電了,在社區廣場找個長椅充電;晚上下班沒拿垃圾,但還是走到路邊跟“會說話的垃圾桶”聊天……

在中新生態城居住一年零四個月之後,博軒已經習慣了這種平靜但偶有驚喜的生活。

中新天津生態城,坐落於天津市東側,和市中心相距約50公里,是中國、新加坡兩國政府間重大合作項目、世界上首個國家間合作開發的生態城市,也是在天津舉辦的世界智能大會的常客。

“城區里人不多,環境好,有不少會說話的機器。”

下班或者週末,博軒走在街上,行人很少,他時常能聽到一些信號燈、垃圾箱和智能門傳來簡短的語音:“綠燈,請通行”、“電池屬於有害垃圾,請放置在有害垃圾箱中”……

這些市民身邊的“會說話”的設備,成爲中新生態城這座“智慧城市”的剪影。

作爲國內智慧城市的標杆,中新生態城已經連續五屆深度參與了在天津舉辦的世界智能大會,併成爲世界智能大會的永久展示基地。

在中新天津生態城,通過利用攝像頭等設備進行識別、分析,智能AI於無聲處維持着每個街道,每個街角的秩序;涵蓋生態環境、資源節約、社會發展、經濟發展、城市管理和文化建設等6類30項指標的智慧城市指標體系,則爲城市建設提供着導航和評價;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管理調度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的智慧城市運營中心,提升着城市運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質。

這些智能設備、系統在過去幾屆世界智能大會上悉數亮相,成爲天津乃至全國智能產業發展、智能城市建設的代表作。而在行將舉辦的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上,中新生態城將再次登臺,將城市中的“智慧未來生活”延展至教育、醫療、防汛等更多維度。

作爲“智慧城市”中的一員,博軒親歷了世界智能大會帶給中新生態城、帶給天津的“智變”。比起初來乍到的新奇,已經漸漸習慣於使用智能設備的他,如今感受更多的是“便捷”。而博軒留在這的理由,也與這座智慧之城所體現的活力和未來感密不可分。

用他的話說,生活在這裡“好玩又方便”,有種“充滿科技感的愜意安寧。”

和垃圾桶“對話”

博軒是天津本地人,外地讀完本科後,大四實習期間回到天津,在中新生態城的國家動漫園找到了第一份工作。

家住市區的他爲了工作方便,選擇在中新生態城租下一間房,省去了每日大部分的奔忙。而他第一次體會到智慧城市帶來的便捷和樂趣,也正是在下班途中。

“我記得是在一個路口等紅燈的時候,信號燈和綠化帶之間隔着一個,準確的說是整齊的一排垃圾桶,所有桶蓋子都是閉着的,旁邊還有個屏幕。”

當時,博軒並未覺得垃圾桶會有什麼特別,但在晚上亮度頗高的那塊屏幕吸引了他的目光,“有一個人過去對着屏幕說話,旁邊有一個桶的蓋子就打開了,那個人把垃圾放進去之後,垃圾桶又自己合上了。”

好奇心驅使着他湊上前去,手裡拿着沒喝完的半杯果茶。

“小智小智,沒喝完的茶扔哪裡?”

屏幕上的AI形象原地轉了一圈,接着從音箱中傳出了回答:茶屬於廚餘垃圾,請扔綠色桶中。茶可作爲潛在的肥料……”

“手機電池扔哪裡?”

“電池屬於有害垃圾,請扔紅色桶,電池會嚴重破壞環境,要謹慎處理……”

博軒手中的果茶還剩不少,當時也沒打算換手機,所以他並沒有往這個AI垃圾桶裡扔任何東西,等到桶蓋閉合,人行道紅燈變綠後,他像往常一樣繼續往家走去。

不過,這杯果茶最終還是進到了一個綠色的“廚餘垃圾”桶中——在博軒居住的季景蘭庭小區,居民們同樣將垃圾帶到智能垃圾分類投放點,這既是原住民多年以來養成的習慣,也離不開小區中智能垃圾箱的引導。

“3號樓302的業主投放廚餘垃圾0.54千克,可回收物0.89千克,其它垃圾1.2千克,減少碳排放量……”

從類別到重量再到減排成果,垃圾分類投放相關的所有數據都在屏幕上完整而清晰的展現。

“剛開始的一個月確實不適應,畢竟比過去隨便扔麻煩了一些”,博軒說,“後來逐漸養成習慣了,看到這些數據和居民的共同堅持,還挺高興的。每次回收垃圾還會給積分,一定的積分能換購日用品。”

相關資料顯示,爲推進“無廢城市”建設,中新天津生態城共打造了19個垃圾分類精品小區。按照距離不超過150米,步行時間不超過2分鐘的原則,設置了65處智能垃圾投放設備。

原本繁瑣的垃圾分類,得益於這些智能設備的參與,變得簡單、高效,而屏幕上可視化的數據,還爲中新生態城的居民們平添了些許“環境友好型”的成就感。

無需門卡的安全

垃圾分類,只是中新生態城這座未來之城的一隅。在市民穿行的街巷中間,更爲紛繁複雜的數據監測系統,時刻關切着城市的一呼一吸。

人們常說“道路是城市的血脈”。在中新生態城,覆蓋全域的CIM(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城市信息模型)三維地圖加載了全域道路和建築的數字模型,爲土地規劃和房屋建設等城市管理工作提供了直觀且鮮活的數據;智能語音和智能視覺系統則遍佈街巷,通過採集來自民衆和城市管理的各類事件,中新生態城中的網格員配合智能設備,依照運營中心耦合分析下的行動請求依次處理城市中發生的大事小情。

忘帶小區門卡,在過去曾多次困擾過博軒,被迫跟保安解釋,解釋自己是幾號樓幾零幾,有時還得看保安臉不臉熟。

而在住進中新生態城後,自打第一次忘帶門卡,博軒就再沒掏出過他的那張卡。

在他居住的小區,所有入口都採用了人臉識別系統,住戶靠近閘機後,系統會自動識別身份信息,覈對無誤後閘機會自動打開。

“不止是忘帶門卡,很多人回家的時候都拎着大包小包的東西,或者在打電話。過去那種到門口再翻包找門卡真的很麻煩。”

同時,小區的無接觸測溫通道還可以自動檢測來訪者體溫,一旦發現疑似發熱人員,會進行報警並記錄相關數據,無形中強化了小區的安全屏障。

一切都井然有序,周而復始。

未來生活體驗

從小區門禁到路旁的信號燈、垃圾桶,中新生態城的建設者於一個又一個細微之中詮釋着“智能城市”的天津答案。

和博軒所見類似的智能設備,在中新生態城的街巷時常能夠見到。

據中新生態城居民介紹,一些小區內部,有一種特殊的紅色跑道中,跑道周圍的攝像頭能利用人臉識別和定位技術,記錄每一位居民的鍛鍊數據,跑道上的終端設備還能告知運動者消耗了多少能量;在車流、人流密集的路口,信號燈能自動識別行人、非機動車過路行爲並檢測接近路口的車輛,對行人和車輛分別發出預警信息,甚至自動調節時長……

環境友好+市民宜居,共同成就了中新生態城這種“充滿科技感的愜意安寧”。

曾經,這裡是一片貧瘠的土地,鹽鹼地、污水和雜草佔據了大部分的空間。如今卻已是林蔭茂密,屋舍儼然。風能和太陽能維繫着城市運轉,人工智能調度着城市秩序。阿里巴巴、360等國內知名互聯網、科技企業相繼進駐,進一步完善了中新生態城的產業。

而在即將舉辦的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上,中新生態城官宣將舉辦一場平行論壇,兩場分論壇,並打造包括北方大數據交易中心、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在內的多個智慧體驗點位,展現中新生態城打造科技智慧之城的成果,讓市民對於智慧城市沉浸式體驗,擴展到更多維度。

作爲世界智能大會的參與者和踐行者,中新生態城無疑還將帶給天津,帶給世界更多令人驚喜的“未來生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