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倍券不如排富普發現金
(圖/本報系資料照)
政府對發放振興經濟「五倍券」的決策已近敲定階段,雖然各界不同看法陸續出現,但行政院似乎吃了秤砣鐵了心,就是要發放五倍券。我們建議行政院在最後做成決定之前,還是要多聽外界建言,仔細評估利弊得失,以免事後發現自己真的故步自封、冥頑不靈。
五倍券的缺失主要在於:一、印刷和行政作業成本高。政府說和「三倍券」成本相差不多,但三倍券印刷成本7億元,行政成本超過20億元,五倍券的10張券多過三倍券9張,發行費用應不低於30億元,並非一筆小數目,其實可用來提高補助金額或人數。二、發放票券還是會有極大的「替代效果」,不會產生更大「帶動消費」所衍生的經濟效果。
這個「帶動消費」的效果是政府堅持發放五倍券、排拒發放現金的基本原因。經濟部以簡單設算,推估三倍券的經濟效果達到1349億元,讓行政院認爲效果良好。但這個推估已被學者專家不斷質疑,行政院不僅對其績效堅信不疑,還要推廣來爲五倍券擴大效果。事實上,只要票券可以被用在販售「日常用品」的商店,經濟狀況受疫情衝擊的消費者必然會用它來購買「日常用品」,以替代原有的消費,省下錢來應對疫情所需;只有在接近期限終了,但又無法兌換現金之下,纔會拿來進行額外消費。因此,除非政府能排除出售日常用品的商家或品項,否則替代效果必然巨大。若政府本身或經常接受政府委託研究的「智庫」做出了「效果顯著」的結論,都必須謹慎以對。
發放現金對收入受疫情顯著影響的一般消費者而言,纔不過是幾千元,當然會被全部拿去消費,以維持原有的生活水準;除非政府發放的是「鉅額」現金,讓消費者維持原來生活水準之後還有剩餘,纔會拿去儲蓄。政府雖認定五倍券屬於「振興」性質,但對疫情衝擊嚴重的消費者和業者而言,其實還是「紓困」性質居多,因爲若沒有進一步的補貼,他們真的已經熬不下去,即將要關門大吉或喝水度日了,因此爭取「時效」非常重要;況且現金進入市場流通之後,照樣會產生循環消費、早日創造乘數效果。這是五倍券被許多人包括執政黨的民代,認爲不如發放現金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若政府還是怕現金被用於「儲蓄」,由於只有高收入國人在疫情下還有可能拿補助去儲蓄,所以可採用「排富普發現金」的方式,來避免五倍券的缺失。排富標準可以參考美國拜登政府在此波紓困中,對家庭收入超過12萬美元,即中位數家庭收入(6萬美元)兩倍者,就會被「排富」。
我國規畫五倍券的資源有限,排富後剩餘的資源就可用來提高普發現金的金額,讓受疫情衝擊嚴重、忍受程度相對薄弱的國人真正有感,而高收入者應該也會樂觀其成;況且所有的銀行都可以直接參與,達到快速發放的目標,政府何樂而不爲呢?
(作者爲華梵大學人文教育學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