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友善耕作有成 黑翅鳶駐足
臺中市霧峰區農會推動友善耕作,地方農友與生態研究團隊引入「棲架」,吸引捕食鼠類的黑翅鳶駐足,成爲稻田守護者。(霧峰農會提供/潘虹恩臺中傳真)
臺中市霧峰區農會自五福社區5甲地起頭,推動友善耕作,如今已達百甲良田。地方農友與生態研究團隊在田中豎起「棲架」,吸引捕食鼠類的黑翅鳶駐足、定居,不僅成功翻轉地方農業模式,更入選爲聯合國裡山倡議組織2023年主題精選案例,成爲平原稻米產區結合生態保育的最佳範例之一。
霧峰以友善耕作的香米聞名,推動過程卻不容易。霧峰農會理事黃炳南迴憶,2014年霧峰香米契作田區達400甲,盼轉型突破發展瓶頸,恰好那時臺灣面臨嚴重的食安危機,加上頻頻使用氮肥造成土壤酸化,威脅到未來的耕作,在總幹事黃景建支持下,時任第九產銷班長的他與時任副班長的胡坤熹,決定推動友善耕種示範區。
推動第一關,就是說服8名農友響應。黃炳南迴憶,他一提出不使用化肥、農藥來種稻,就遭到前輩們質疑「亂七八糟」、「種稻不下肥和藥劑,開玩笑嗎?」但他們不灰心,耐心一一溝通,在土地公保佑下終於說動前輩們「試試」,沒想到實施第1年就遭遇蟲害,損失可說是血本無歸,幸有農會支持才得以保本。
經持續推動、嘗試,進步到友善農法再進步到有機農法,因爲不使用除草劑,又面臨「雜草管理」的問題。胡坤熹說,他們用水灌溉抑制雜草生長,但田鼠一來,挖田埂、鑽地洞,水就流掉了,影響極大。
2018年在農村水保署與屏科大野保所研究團隊協助下,他們在田中豎起「棲架」,吸引捕食鼠類的黑翅鳶駐足,「1天可以吃5、6只老鼠!」協助解決鼠患,久而久之也讓黑翅鳶在此築巢定居、繁衍後代。
如今,霧峰友善耕作地區從起初5甲地變成百甲良田,不僅成功翻轉地方農業模式,更入選爲聯合國裡山倡議組織2023年主題精選案例。黃景建說,土地利用與農民、生活和環境息息相關,希望持續將永續農業的意識深耕,進而成爲某種信仰,持續推動擴大有機農業的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