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賀銓:生態短板掣肘5G潛能發揮,AI有望成“破局之劍”

“從1G到5G,從簡單的互聯互通,到現在的工業互聯網,再到未來將實現的通感算融合、地面網絡和非地面網絡的結合,移動通信的發展是一個充滿技術創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移動通信業務也在逐漸拓展。”10月1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2023中國移動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主論壇上表示,伴隨着移動通信的發展,移動通信產業鏈越來越強,生態鏈越來越大。

5G要補生態短板,6G要重協同創新

回顧從1G到6G的業務演進,鄔賀銓表示,1G時代在1983年至1987年,主要着眼移動,手持終端是顯著表現,移動電話開始出現和普及。2G時代在1991年至1994年,主要着眼於覆蓋,其中的典型產品包括1992年的短信、2003年的手機和QQ、2004年的支付寶等。據鄔賀銓介紹,2G標準化開始於80年代的數字傳輸與數字交換生態,從標準化到應用近十年,開啓了移現動通信數字化歷程。

3G時代在2001年至2007年,着眼於數據,3G標準化起步早於互聯網,瞄準以數據業務切入,經歷15年後商用,期間發現對互聯網發展估計不足,雖然催生了智能手機,但也突顯了3G數據能力短板。

此後進入的4G時代迎來重大改變,據鄔賀銓介紹,4G從標準化到商用化僅用時6年,在市場等待中催生,釋放了社會對移動寬帶的需求,同時激活短視頻等應用,適應了社交和移動支付的發展。這一時期,移動互聯網業務迎來爆發。

總結來看,鄔賀銓認爲,從1G到4G基本上是需求牽引,市場在等待,一旦網絡就緒新應用就能順勢而爲。他指出5G需要補生態的短板,包括新型終端顯示技術、內容生成技術、通感算融合技術、高可靠車聯網、輕量級物聯網、直連衛星應用等;6G尤其要注重產業鏈上下游生態的培育,着力與相關行業的協同創新。

AI驅動技術革命,產業進入數字化轉型期

根據普華永道給出的2023年5G對中國經濟分行業的貢獻,公共事業將佔到39%,工業製造僅佔10%,可以看出5G在工業製造領域的潛能尚未完全發揮。如今快速發展的行業大模型及AI爲行業帶來了更多新機遇。

提及AI,鄔賀銓認爲AI特別是大模型給產業鏈帶來新機遇,不僅優化網絡部署與運維,還強化產業鏈協同,豐富應用生態。

當前,大模型主要分爲通用的基礎大模型與垂直類的的行業大模型。對此,鄔賀銓認爲,自建基礎大模型需有足夠算力、數據、人才、應用場景、閉環的生態等,門檻很高;合作開發行業大模型可以在大模型上基於海量有價值數據充分訓練,待調優至理想效果後再進行知識蒸餾、量化及針對特定場景遷移等縮小模型的工作。

不僅如此,大模型的發展也帶來產業鏈企業的業務發展與協同創新。當前,中小企業在本地設備上部署MaaS(模型即服務)後,可在基礎大模型上提供調用接口及配套的低代碼開發和模型編排等工具,加入企業自身數據對模型精細化調整後可進行個性化管理應用。“可以說,IaaS+PaaS+MaaS+SaaS 構成了雲智平臺,提供小切口接入。”鄔賀銓表示。

深入到工業領域,鄔賀銓介紹,“5G+AI”賦能工業互聯網構建數實融合平臺,企業可採用5G CPE+UPF以IPv6上雲(公有云、企業雲、混合雲或多雲),在5G公網上組織企業專網,無需自建工業互聯網平臺與企業大腦,便可實施數字化轉型。

放眼道整個移動通信產業發展,當前摩爾定律接近極限將帶來算力乃至行業發展困境。對此,鄔賀銓認爲,芯粒等SIP技術將爲摩爾定律的延續提供動能,信息化進程還將持續,大算力突破算法演進瓶頸,AI驅動技術革命,帶動產業發展新機遇。

鄔賀銓表示,當前國際經濟發展進入調整期,產業處於向數智化的轉型期,網絡技術創新進入加速期,科技產業競爭進入生態主導期。具體來看,互聯網進入IPv6+演進期,工業互聯網進入攻堅期,光纖通信來到F5G成長期,通用式AI開啓演進過渡期,移動通信開啓5G-A新週期,雲網融合/算網協同進入青春期。

對此,鄔賀銓認爲,以上產業的數智化轉型將爲大連接、大寬帶、大平臺、大數據、大模型、大智能發展帶來新機遇,同時也將對產業鏈、生態鏈的未來發展提出更高要求。

作者:包建羽

責編/版式:王禹蓉

審覈:舒文瓊

監製:劉啓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