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賀銓、張平、聞庫……多位專家共話6G發展
今年以來,6G(第六代移動通信技術)成爲通信行業的高頻詞,多次被提及。近日,國際電信聯盟如期完成了《IMT面向2030及未來發展的框架和總體目標建議書》,讓曾經遙遠的6G第一次立體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作爲5G的下一代通信技術,6G有何先進之處?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呢?在近期舉辦的6G協同創新研討會上,多位專家表達了對6G的期待與發展建議。
聞庫:關於6G未來發展的三方面建議
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演變,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不斷加速,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已經成爲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信息通信技術在促進產業升級、改善社會生活、推動科技創新等方面發揮着重要的作用,爲我國高質量發展以及數字中國、網絡強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CCSA)理事長聞庫表示,6G作爲未來信息通信技術發展的重要領域,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近期,國際電信聯盟如期完成《IMT面向2030及未來發展的框架和總體目標建議書》,彙集全球6G願景共識,形成一個美麗、科學的六邊形。作爲通信領域的工作者,我們應該用什麼技術、框架和標準實現這些願景,這是我們將要面臨的挑戰。
“展望6G時代,我們將面臨和以前5G、4G、3G不一樣的發展環境和要求。”聞庫談道,對此,他提出三方面建議。一是加強基礎研究,紮實推進6G發展;二是加強跨域融合,深化支撐能力;三是加強國際合作,打造全球統一的6G標準。
鄔賀銓:提前謀劃6G應用生態建設
縱觀通信發展歷史,任何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的部署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要與上一代移動通信網絡共存並協同發展。從1G到5G,移動通信網絡基本保持了大約每十年更新一代的節奏。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從1G到4G,移動通信的發展是在應用生態基本具備的情況下順勢而爲,生態建設似乎水到渠成。然而,5G的應用生態發展明顯滯後,to C和to B應用側均呈現準備不足,而且國際形勢變化使外循環受限,芯片等基礎產業生態短板凸顯。
“6G起步就應重視生態協同推進,生態的營造需要從5G/5.5G做起,應用生態需要強化與產業鏈上下游行業的協作。”鄔賀銓說道。
張平:現代語義通信與6G
通信是人類歷史上最悠久的基本活動之一。爲了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人類很早就嘗試了烽火狼煙、車馬郵驛、飛鴿傳信等多種通信方式。19世紀出現的電報、電話有線通信,大大提高了通信效率,但直到20世紀80年代第一代移動通信技術(1G)誕生後,才實現了有線到無線的飛躍。
在智能時代,信息網絡變得十分複雜,整體的信息系統存在信息的存儲和計算,信號傳輸速率會受到通道寬度、噪聲大小以及信號功率的影響,存在極限,給信息的傳輸帶來難題,這也意味着需要從系統角度來探索整體最優性。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平表示,現代語義通信以緊耦合機制主動利用信息的天然冗餘,匹配信道狀態,將信源壓縮和信道傳輸協同設計,補償傳輸差錯。同時,信息變換和信息編碼模塊這兩種非線性處理的新範式均採用非線性方式,實現端到端的全系統優化。此外,帶寬開銷與傳輸性能的折中平衡使得系統得以優化。
“語義通信爲範式的改變提供了一條思路,以AI爲輔助,分別優化各模塊,局域注意力機制使得AI無法貫穿整個系統。”張平說道,現代語義通信以全局注意力(語義基)貫通式優化信源信道,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爲6G AI新空口開闢新的可能性。
結語
從1G空白、2G追隨、3G突破、4G同步到5G領跑,前瞻6G時代,我國率先啓動6G研發佈局,成立產業推進平臺IMT-2030(6G)推進組,系統推進6G需求研究、技術研發、國際合作等各項工作,公開發布6G白皮書和系列技術研究報告,組織開展6G技術徵集和技術試驗,研製概念樣機,支撐未來6G產業研發。
新形勢下,綜合研判國際宏觀環境變化、產業基礎佈局等因素,6G發展仍面臨原創技術供給不夠豐富、跨行業融合不夠深入、產業根基不夠牢固等挑戰。未來2-3年是6G關鍵技術突破的關鍵窗口期,我們仍需要繼續保持3G至5G時代在國際標準組織和產業中積澱的影響力,加大與ITU、3GPP、NGMN等移動信息領域國際標準組織和平臺的緊密合作,全力推動6G朝着全球統一國際標準和開放產業生態的方向發展,及早做好6G技術和產業的充分準備。
責編/版式:蓋貝貝
審覈:舒文瓊
監製:劉啓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