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軍:已和朝鮮軍隊交戰!韓國稱超過1萬名朝鮮士兵進入俄羅斯,相當一部分已派往庫爾斯克前線

據央視新聞消息,當地時間11月5日,據韓國國防部消息,根據韓國方面掌握的情況目前已有超過10000名朝鮮士兵進入俄羅斯,其中相當一部分已被派往庫爾斯克前線。

另據韓國廣播公司(KBS)5日報道,烏克蘭國防部長烏梅羅夫日前接受該媒體訪問時表示,烏克蘭軍隊已同朝鮮軍隊首次發生小規模交戰,烏梅羅夫稱未來數週之後可能將會有更多烏克蘭和朝鮮軍隊之間的交戰發生。

烏軍在前線行動畫面

當地時間11月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克里姆林宮會見朝鮮外務相崔善姬。

崔善姬向普京轉達了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的問候。

本月1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與到訪的朝鮮外務相崔善姬在莫斯科舉行戰略磋商。俄羅斯外交部2日發佈聲明說,雙方將堅定致力於全面落實《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條約》,確保雙方傳統友好關係邁上新臺階。

朝中社2日發佈有關兩國外長級戰略對話的新聞公報。公報說,戰略對話期間,朝俄就推動雙邊關係發展展開深入探討。雙方對當前國際局勢作出一致評估,認爲朝鮮半島、東北亞及世界其他地區緊張局勢不斷升級的根本原因在於美國及其追隨勢力的挑釁行爲。

據新華社報道,今年6月19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與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國務委員長金正恩在平壤簽署《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條約》。普京在與金正恩會談後表示,俄朝簽署的《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條約》是將兩國協作提升至新水平的突破性文件;條約中規定,當任何締約方遭受侵略時,另一方將向其提供援助。

普京表示,安全問題和國際議程在此次他和金正恩的會談中佔據重要地位,俄羅斯不排除根據《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條約》與朝鮮發展軍事技術合作的可能。

延伸閱讀

朝軍援俄,爲什麼韓國跳得比美、烏還高?

近日,有關朝鮮派兵俄羅斯的相關新聞紛至沓來,且口徑不一。

10月18日,韓國國情院稱“朝鮮決定派遣特種部隊等四個旅的兵力協助俄羅斯作戰,總計爲1.2萬人左右。其中,第一批1500人抵俄”。截至本文完稿時,這十天內,該消息歷經多次傳播、層層發酵,從烏克蘭、美國再到俄羅斯、朝鮮,先後通過各種渠道表態。

總體來看,西方陣營對朝鮮向俄羅斯派兵的情報均加以肯定,不確定之處只是在於,派兵的人數多少,派兵目的是陣前觀摩訓練還是作爲生力軍“抗烏援俄”,以及如果參戰的話,朝軍是否會進入烏克蘭領土等。

而俄、朝方面的反應比較耐人尋味。朝鮮起初予以駁斥,隨後作了一個比較模糊的聲明;而俄方則強調目前朝俄軍事合作符合國際法,對第三方沒有危害,韓國無需擔心。

外媒報道截圖

朝中社10月25日的聲明。不太閱讀朝鮮材料的朋友可能會覺得這種“朝式漢語”超長句讀起來拗口;但其主要意思也很明確,即朝鮮不再否認派兵入俄的消息。

經常閱讀國際問題分析文章的讀者可能會有這樣的體會:常常被標題吸引進來,通讀全文感覺邏輯連貫、論據紮實,但仔細一想,又覺“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自己關心的問題並沒有得到解答。

這其實也不能怪國際問題專家,大多數專家並非情報人員,他們也是基於公開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斷;之所以他們的意見更有價值,是因爲長年耕耘某一領域,對相關問題長期研究追蹤,往往只能發表較有把握的觀點。但對於另一種看法作者也難以苟同,即因爲國際事件變量太多難以預判,所以專家只是在事件結束後分析各方的利害得失。

筆者在此嘗試打破一般行文順序,先放出結論:朝軍即使直接參與烏克蘭戰爭,大概率會以獨立建制、而非編入俄軍參戰。下文將陳述判斷根據,分析朝軍參戰對俄烏乃至東北亞地緣政治帶來的影響。

俄朝同盟條約與朝鮮的“抗烏援俄”

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俄朝關係不斷深化,其標誌性事件是今年6月19日普京總統訪問朝鮮,並簽署具有軍事同盟性質的條約。該條約規定“其中一方遭受侵略時另一方需提供軍事援助”,但該條約是否適用於眼下的烏克蘭戰爭尚未可知。

條約簽署後,朝方第一時間公佈了條約內容,俄方則一直沒有走完簽約的法定程序,也就是提交國家杜馬投票表決是否批准。此後,有關朝鮮即將向俄烏戰場派兵的傳聞就不斷出現,直到10月18日韓方發出前述消息。

也是在這段時間內,俄方的條約審批按下加速鍵。10月14日,普京總統委派外交部副部長魯登科將條約送至國家杜馬審覈,24日表決通過。

俄媒報道截圖

從6月普京訪朝到10月傳出朝鮮出兵的消息之前,韓國通過各種渠道向俄方表達關切,並聲稱作爲對俄朝進行軍事合作的反應,將考慮向烏克蘭援助殺傷性武器。但顯然,韓方沒能阻止俄朝同盟的進一步加深。

筆者曾在7月瓦爾代論壇上,向上述這位具體負責與朝鮮關係的魯登科副部長提問關於朝鮮是否會直接“抗烏援俄”的問題。

魯登科副部長被問關於朝鮮是否會直接“抗烏援俄”的問題

也許此時對於俄朝雙方來說,派兵入俄只是時間問題,但如此重要且敏感的軍事政治舉動,自然只能回答一些外交辭令。不過,會後他對我是哪國人產生了興趣。

筆者認爲,俄朝同盟條約的正式批准與朝軍入俄一事被多方確認,在時間上的重合絕非偶然。當成建制的朝軍參與到俄烏衝突中,勢必無法隱瞞,屆時兩國預計會援引條約中“一方遭受侵略時另一方需提供軍事援助”內容作爲出兵的政治基礎。

雖然當前俄烏戰爭是否符合“俄羅斯遭到侵略”的情況有待商榷,但按照俄方標準,眼下激戰正酣的烏東四州已經“公投入俄”成爲俄羅斯領土,同時庫爾斯克州還有小部分地區被烏軍佔領,達到啓動同盟條約的標準。

在今年6至10月這段時間,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先於7月會見俄國防部負責軍事裝備的副部長克里沃魯奇科,9月接見俄前國防部長紹伊古,可以推測就兩國軍事合作問題進行階段性磋商。這與大衆普遍認知中的軍事合作具有較高保密性似乎不同,朝俄從始至終就沒有試圖隱藏這種合作,反而是主動公佈釋放一些信息。

俄朝軍事合作,朝方的政治經濟學原理

朝鮮的經濟狀況與軍備水平,大家都有所耳聞;那麼近半年來已在戰場上佔據上風的俄軍,是否有必要邀請這樣一支外軍來助陣?

俄烏戰爭延宕至今,雙方交戰模式已完全淪爲消耗戰,俄軍雖有所進展,但始終未能取得一場決定性勝利。同時,困擾俄軍的兵力不足問題也沒有解決,俄軍招募合同兵的工資已經達到每月21萬盧布(約合人民幣1.5萬元),但似乎並未達到理想的效果;但如果將此金額用以發放朝鮮援軍工資,不可謂不合算。此外,俄方選擇讓朝軍參戰恐怕還有其全球戰略的考量,後文中將略作分析。

值得關注的一點是,面對俄朝軍事合作的新情況,反應最激烈的不是烏克蘭和美國,反而是地球另一邊的韓國。

如果簡單從軍力對比角度來說,朝鮮將軍隊派往俄羅斯、甚至烏克蘭,也就意味着與韓國對峙的軍事力量相應減少,如此一來,韓國豈不是更加減輕軍事壓力,爲何還要大搞聲勢?

筆者認爲,原因在於朝鮮的出兵勢必是有回報的,這種回報可能甚至不需要俄羅斯付出任何金錢,俄方的糧食能源供給是朝鮮剛需,最爲重要的是俄羅斯相對先進的軍事技術,對兵力龐大但裝備落後的朝鮮極爲重要。

朝鮮在嚴酷的經濟狀況下,難以對常規武裝力量進行更新換代,於是集中資源發展核導技術,這是爲了對美韓聯軍構成不對稱威懾;但鑑於美國在亞太密佈的反導系統,朝鮮又沒有任何海基核力量,對美國的威懾可以說微乎其微。而俄方如果能分享一些即使不太先進的軍事技術,對朝鮮來說也可謂改頭換面的技術革新。

2023年9月,俄朝領導人在俄羅斯遠東的東方太空發射場會面

俄烏戰爭前,俄羅斯的東北亞政策是基本維持其鬥而不破的局面,安理會對朝制裁也是在俄方不反對的情況下才得以通過。如今面對西方國家的全面圍堵,俄羅斯不得不調整對外政策,這樣的變更涉及到巴以、伊朗以及包括東北亞在內的諸多地區。雖然西方國家在經濟實力、常規軍力方面對俄羅斯構成壓倒性優勢,但俄方仍可以利用有限的資源,在地區問題上展示其對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的巨大破壞能力,這可以理解爲俄羅斯版本的非對稱作戰。

簡單總結,朝鮮援軍不是俄方的必需品,反而可能是朝鮮更希望能得到俄方的軍事技術和資源供給;但朝鮮少數且廉價的軍事力量,以及通過控制俄朝軍事合作帶來的地緣政治平衡變化,這對處於困難中的俄羅斯意味着極高性價比,這恐怕是“抗烏援俄”得以發生的“政治經濟學”邏輯。

西方國家的應對

首先公佈消息的韓國,反應也一貫最爲激烈。韓總統尹錫悅緊急召開安全會議,並表示將考慮根據情況對烏克蘭直接援助殺傷性武器,並派遣觀察團以監視朝軍動向。

俄烏戰爭爆發後,韓國作爲美國盟友,且作爲排名前列的武器出口大國,卻一直堅持不向烏克蘭直接輸送軍火,一大原因就是顧及俄羅斯的反應。同時,部分韓國企業也有別於歐美企業,採取各種方式試圖留在俄羅斯市場。

韓國的“良苦用心”沒有白費,俄羅斯駐韓大使季諾維也夫曾在採訪中稱“韓國是不友好國家中最友好的”。雖然這樣 “稱讚”兩國關係有些令人啼笑皆非,但也反映出,縱然俄羅斯曾在朝韓之間的“等距離外交”已無法實施,但俄韓之間的關係紐帶沒有破裂。對俄羅斯來說,並不希望因爲與朝鮮的合作,完全失去韓國這個有着幾十年良好合作歷史的西方陣營國家。

目前看來,韓國的“嚇阻戰略”顯然沒能阻止朝軍入俄參戰。不過韓方尚未放棄,從尹錫悅的表態可以看出,韓方沒有直接打破軍援紅線,還是留有餘地地說要視情況考慮出口烏克蘭武器。而美歐方面的反應則比較平靜,表示朝軍如參戰將使“局勢重大升級”,畢竟對於俄朝這兩個已被施加數千項制裁的國家,西方能用的反制手段已然窮盡。

不過,應客觀指出,朝軍如果最終參戰,將是烏克蘭戰爭開始以來最重大的變化之一。即使是與俄羅斯同時被制裁的盟國白俄羅斯,也只是開放領土作爲俄羅斯進攻烏克蘭的基地,迄今爲止沒有任何白俄羅斯軍隊參與烏克蘭戰爭。而西方國家雖然給錢出槍,但對於直接出兵援助烏克蘭仍諱莫如深。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假如朝鮮真的參戰後,俄烏局勢對東北亞、亞太的聯動效應恐將更加明顯。不要忘記,當年以對華友好著稱的朴槿惠政府(以及背後的美國方面)正是藉口朝鮮導彈威脅,開始着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