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承認 官僚問題成爲自制北約規格彈藥的障礙
在俄烏戰爭後,烏克蘭的武裝逐步換成北約系統,自制北約規格彈藥就顯得相當重要。(圖/mil.in.ua)
烏克蘭的武器製造商表示,國防部門的官僚主義,嚴重推遲了烏克蘭自行生產北約規格彈藥的能力,工廠的擴建需要公部門的資金,但是申請手續過於冗長。
防衛部落格(Defesne Blog)報導,烏克蘭裝甲公司(Ukrainian Armor LLC)的執行長貝爾巴斯(Vladyslav Belbas)表示,目前火砲彈藥生產的承包流程相當緩慢,原因是國防部內部的官僚效率低下。
他說:「不幸的是,那裡的官僚體系,不允許民間廠商持續發展。」
他強調長期合約、充足融資的必要性,這樣才能促進民營廠商獨立擴大業務。
貝爾巴斯說:「擴大生產、簽訂長期合約,對我們這很重要,因爲我們前線缺少彈藥。這方面我們需要政府提供有效率的幫助,但是往往在公文旅行中浪費時間。」
貝爾巴斯進一步指出,長期的財務合約,才能使烏克蘭裝甲公司等私人公司開設新的生產線工廠,以提高產量並,並有餘力開發先進武器系統,無需依賴國家的直接投資。
這個問題與德國萊茵金屬軍備公司(Rheinmetall)執行長,帕柏格 (Armin Papperger) 最近提出的擔憂是相當類似的。帕柏格受訪時指出,德國已經簡化了行政流程,可以更快地批准新的國防制造設施。
「我們在德國建廠的速度比在烏克蘭快。德國的官僚障礙幾乎已經完全消除。」他指出,德國一些關鍵專案,可以在幾星期內獲得迅速批准,其中包括下薩克森州的歐洲最大彈藥廠,以及和生產 F-35 戰鬥機零件的工廠。相較之下,烏克蘭的工廠進度就明顯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