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裡一小舟
來源:經濟日報
清晨5點40分,一場小雨過後,海拔近1700米的麥莊村大巖屋候車廳外雲霧繚繞。此時,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五峰鎮三農客運有限公司駕駛員鄧蘭舟已在客運班車上忙碌了好一陣。檢查車況、清點貨物……他正做發車前的最後準備。
6點整,客運班車迎着晨曦準點發車,開啓了縣城和集鎮間的穿梭之旅。車廂裡乘客寥寥,但引擎蓋和後備箱卻塞滿了貨物,有臘肉、茶葉,還有兩個大紙箱。“抽過真空的臘肉是老人郵寄給外地子女的,茶葉是幫村民帶到合作社銷售的。那個大紙箱裡是昨天給鄉親帶上山的網購電器,今天要帶下山退貨。”鄧蘭舟告訴記者,他是義務捎貨,有時還要幫忙送貨、郵寄。
駕駛臺上,一個小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了一條又一條,這是鄉親們請他從鎮上代購的物品清單。“多年來我已經養成習慣,把鄉親的需求寫在本子上。”鄧蘭舟說,鄉親們的期盼和信任比什麼都重要,他生怕捎貨時有錯誤或遺漏。
“在山區,跑車的司機都習慣‘剎一腳’,幫助沿途鄉親帶點東西。”鄧蘭舟說,可能是他車停的時間久一點,捎的貨多一點,堅持的時間長一點,才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幫鄉親義務捎貨,要從2008年說起。那時,23歲的鄧蘭舟剛成爲五峰鎮集鎮至麥莊村農村客運班線司機。
臨近年底的一天,麥莊村6組村民王清玲攔下客車,問他能不能幫忙從鎮上捎點藥品。代買藥品而不載人,意味着少賣一張車票。鄧蘭舟稍作猶豫後,馬上答應下來。第二天,藥品如約帶回。王清玲非要塞給他5元運費,鄧蘭舟連連拒絕:“這都是小事,不用給錢。”
再見到王清玲是幾天後。那天一大早,她又攔下鄧蘭舟的客車,遞上一個冒着熱氣的大盆:“快過年了,做了‘殺豬飯’,給你送一盆。我怕錯過你的車,早早就在路邊等。”
“天這麼冷,她從家走到公路邊至少要1個小時,肯定凌晨四五點就出發了。”多年過去,鄧蘭舟仍清楚地記得那個清晨。這件事深深觸動了鄧蘭舟,也讓他思考了很久:山區羣衆交通不便,自己能爲他們做點什麼?
“那就給他們捎捎貨吧,也就是‘剎一腳’‘跑兩步’的事兒。”如今,鄧蘭舟的手機裡有800多個村民的電話,1700多個微信好友聊天記錄,還有一張張數不清的捎貨記錄,見證着過往的點滴。爲確保萬無一失,鄧蘭舟會按照村民們的要求一一標註清楚,特別是藥品,他還會特意看看藥瓶的樣子。
鄧蘭舟的好,鄉親們都記在心裡。怕鄧蘭舟餓着,鄉親們天不亮就送來熱乎乎的煮雞蛋;擔心下雪路滑,大夥趁他沒醒自發清理道路積雪;怕他一個人孤單,鄉親們“你爭我搶”邀請他去家裡做客……
感動是相互的,鄧蘭舟“捎貨”更細緻周到了。爲了採購,他專門買了一臺摩托車,跑遍了五峰鎮集鎮大小商鋪;取貨時,他始終堅持自己爬上爬下車頂貨架,從不讓乘客冒險;送貨時,偏遠不便自取的,他一律送貨上門……
75歲的村民陳登春因風溼病雙腿行動不便,兒女遠在外地。無論颳風下雪,鄧蘭舟都會主動幫其捎帶副食和兒女郵寄來的快遞。“多虧鄧師傅照顧。”有一次,陳登春突發急病,恰巧被鄧蘭舟發現得以及時送醫。
80多歲的黨新菊婆婆患有胃病需要長期服藥。現在無需囑咐,鄧蘭舟不僅熟知老人的藥品,還提前幾天就把快吃完的藥品買來送上門。“我4個女兒3個外嫁了,小鄧就跟親兒女一樣。”說到動情處,老人淚眼婆娑。
“我是一名農村客運司機,我熱愛這份工作。”這是鄧蘭舟社交媒體賬號的個人簡介。說起這些年的工作感受,鄧蘭舟感慨道:“從工作到現在,鄉村的變化真大。剛工作那會兒,路顛簸不平,單程40公里跑一趟要4個小時。現在,村村通了水泥路,村民們出行方便多了。”
16年、90萬公里山路,從米、面、油、鹽到肥料、種子、藥品,鄧蘭舟捎貨超10萬件,貼心的服務溫暖了山裡8000多名村民。2024年,鄧蘭舟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在山裡人心中,鄧蘭舟就是武陵山裡的一葉蘭舟,渡人、渡貨,有情、有義。 (經濟日報記者 董慶森 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