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垺《重尋南懷瑾的隱士之路》新書 揭兩岸密使秘辛
《重尋南懷瑾的隱士之路》一書作者吳瓊垺,在新書發表會上講述著書心得。吳瓊垺/提供
一本《重尋南懷瑾的隱士之路》新書,還原了部分90年代初搭建兩岸密使橋樑的秘辛,也呈現出國學大師南懷瑾的道家隱士精神及其蹤影。
除了國學大師稱號,南懷瑾也被視爲大教育家,畢生致力傳揚中華文化,他曾出家、閉關三年研讀大藏經,生平帶着傳奇色彩。民國38年他隨國民政府來臺,曾受邀爲政府高官授課,也在大學和民間講學,之後旅居美國、香港等地,晚年將講堂移往蘇州的太湖大學堂。
由民國曆史文化學社、開源書局出版的這本書,在上月下旬臺北國際書展中,成爲第一場舉行發表會的新書,作者是曾任聯合報記者的吳瓊垺。因緣際會,他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到上海擔任臺商企業高階經理人,一待20餘年,期間曾在經濟日報以雲間子的筆名,撰寫「黃浦江畔」特約專欄,透過他的在地生活與實務經驗,爲讀者提供別開生面的深度觀察。
新書發表會由民國曆史文化學社社長、國史館前館長呂芳上主持。呂芳上在開場白中說,書中有些故事,連史學中人也未必知道,可見其價值。因書中所述年代,特別受到四、五年級生關注,聞訊而來的歷史學者與愛書人當天坐滿了會場。
吳瓊垺說,寫這本書俱足三個要件,一是他當年到上海發展,兩岸尚未直航,每次往返滬臺兩地,都要經過香港轉機,由於其兄政大退休教授吳瓊恩與南懷瑾過往的交情,他總會「到暫居香港的南老師家中蹭飯吃」,那些年因而見了很多人,也聽了很多故事。
中轉香港 總到南老師家蹭飯吃
二是他在上海期間,恰好有機會認識大陸前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身邊人士,與學界等朋友多有交流,他們對吳瓊垺竟然瞭解不少兩岸香港密談的內容而大感意外,便經常往來,這讓吳瓊垺累積了更多故事。三是當他返臺定居後,拜疫情之賜,三年閉關高雄家中期間,他開始大量閱讀南懷瑾的著作,查找資料交相印證,終於成就了這本書。
吳瓊垺強調,新書名爲《重尋南懷瑾的隱士之路》,主旨不是要做歷史傳記,而是在探索南懷瑾在臺灣36年辟世(同「避世」,指隱居不出)、闢地(指離開政治混亂的國家),處於兩蔣時期的點點滴滴,以彰顯其與當道、威權時代應對的道家精神。
而南懷瑾極其可貴之處在於,「不做官、只在民間講學,」吳瓊垺說,因此,南懷瑾來臺後,在私人處所講說儒、釋、道的學問,並出版著作,這對兩岸領導人都有深遠影響。南懷瑾當年曾以「買票不進場」來形容自己這種入世卻不入官場的行事風格,但後來汪道涵將南懷瑾的著作推薦給時任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加上國際大環境與兩岸各有所求的因素促成,他終成爲兩岸自38年分治兩地後啓動接觸的幕後操盤者。
買票不進場 不做官只在民間講學
看歷史,便知現今自身處境。這本新書透過南懷瑾之眼,審視蔣介石來臺後的70年政治變化。書中點出,1993年受到國際矚目的兩岸大事辜汪會談,南懷瑾是促成大事的關鍵人物。事後看來,因兩岸新領導人汲汲運用權力槓桿,鞏固政權,兩岸的和解與博弈恰可滿足其權力的槓桿作用,因而在1991年6月16日的兩岸密使談判中敲定辜汪會談,但後來代表前總統李登輝前去談判的蘇志誠搶功,北京亦無意往下推動,待李登輝訪美,北京覺得被欺騙,兩岸密使便幾乎斷線。
南懷瑾主張兩岸「和平共存、協商統一」,對兩岸發展模式也提出上中下策,上策是兩岸共組委員會,國號、國旗、國歌都可以談;中策則是在大陸建立共同治理實驗區;下策則是維持兩邊做生意的商業關係。南懷瑾認爲,兩岸統一的最高策略應是「文化先行、攻心爲上」,放諸今日,仍有相當程度的現實感。
書中也帶到,對大陸1987年開啓的改革開放浪潮,南懷瑾有與一般人不同的看法。他認爲,大陸有條件靠自身的力量發展,應晚十年開放;因爲一旦開放了,隨着臺灣與國際資金進入大陸,大陸人只會向錢看,將導致社會風氣崩壞,傳統文化流失,思想界陷入混亂。這也反映出,一生弘揚傳統文化的南懷瑾,對文化的保存與發揚最念茲在茲。
《重尋南懷瑾的隱士之路》一書,由民國曆史文化學社、開源書局出版。吳瓊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