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須在入冬前防控登革熱

(圖/臺南市政府提供)

今年至10月初,全球79國已超過420萬登革熱通報病例與至少3千人死亡。今年除了如往常南美洲與東南亞較多病例之外,近年印度與孟加拉國的病例數明顯上升;而原較少流行登革熱的國家也出現登革熱病例。

登革熱在臺灣本土的流行多始於「境外移入病例」。臺大研究羣發現每年3至5月的「早期」偵測病例,可避免其後「星火燎原」。若未防控境外移入病例,2至14周後再巧遇高溫與低相對溼度,會引發本土病例的流行。即6至8月境外移入病例加上適合斑蚊的合宜環境條件兩因素,經傳播的醞釀期後,必引爆本土登革熱流行。

剛開始,病例呈散發式分佈,若未察覺或防控失敗,病毒仍在當地活躍,此時較易發生羣聚病例,尤其登革病毒在臺灣南部室內較多埃及斑蚊羣聚病例中,進行病毒的擇選,讓家中/社區內的「後」發病例比「先」發病者體內之登革病毒,更具增殖病毒子代或利於傳播的優勢。簡言之,當有更多的羣聚病例時,不但病例快速上升,也易發生重症或死亡病例。因此,降低羣聚數與羣聚內的登革熱病例數,勿讓登革病毒在當地久駐,爲重要的防疫策略之一。

今年4月一位加拿大籍帶登革病毒的人士,住在臺南過去少流行但人多的某社區,果如預料,引爆當地流行。以近幾周的登革熱流行病學數據,顯示臺南市基層衛生、環保、民政單位及臺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的努力下,加強巡查高風險點與清除斑蚊孳生源,有助近3周病例數降低。

相對地,過去較少流行登革熱的縣市區病例數卻趨增,這些地區,無論人力、經驗、防治資源相形見絀,誠摯建議三點:第一,中央與地方的全面規畫與資源統籌極爲重要;第二,疾管署可將所有死亡病例的年齡、慢性病、曾去哪些登革熱聚集病例處、開始病症及發病至死亡日數等重要數據列表,教育民衆及區里鄰長,同心協力清除斑蚊;第三,國衛院的登革熱防疫人才培訓今後應擴及資訊、衛生所、區里長基層防疫人才及志工隊領導,尤其過去少流行地區必需系統性學習。

2023年新加坡、越南、菲律賓、柬埔寨、寮國與馬來西亞等登革熱疫情國的病例數,在7月下旬已大幅下降。我國入秋後,氣溫降且溫差大於10℃時,埃及斑蚊壽命會縮短,傳播力趨緩,病例數將再降。然而,若帶病毒斑蚊倖存,明年仍將如2001至2002年的高雄跨年流行,反於次年的病例數更多。因此,現階段的最佳防治目標是如2015年臺南策略,在冬天「前」即防控成功。

(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臺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