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俞萱與孩子 遊牧共學

吳俞萱全家攝於美國─謝伊峽谷。(九歌文化提供)

小川在花蓮玉里上的是以全阿美語教學的河邊教室。(九歌文化提供)

吳俞萱帶着孩子展開遊牧生活,一起創造鄉愁。攝於法國─富瓦。(九歌文化提供)

《帶着故鄉行走》書封。(九歌文化提供)

「正因爲在實驗學校10多年的觀察,妮妃雅這些孩子的成長經驗,讓我確認用這樣的方式帶我的孩子長大不會有問題。」詩人吳俞萱帶着3歲的孩子小川展開遊牧生活,帶着他走進部落,走過一個又一個國家的民主學校,一起創造鄉愁,一起帶着故鄉走,也作爲探索世界的共學夥伴。

教過妮妃雅 信任並寬容

吳俞萱曾在苗栗全人實驗中學任教多年,今年甫獲美國「魯保羅變裝皇后秀」冠軍的妮妃雅就曾是她的學生,看到在實驗中學成長的孩子,吳俞萱堅信「每個小孩的好奇心就是他們的老師」,在自己的孩子3歲時開啓了他們共同遊牧的第一站。

帶着小川在玉里進入「全阿美語」授課的「河邊教室」,而後去到秘魯,小川學會西班牙語;到德國便學會德語,到法國懂法文……相較之下臺灣行之多年的本土語教學卻讓親、師和學生都覺得爲難。吳俞萱分享語言學習,「也許覺得聲韻美,也許是能解決問題、感到快樂,總之不會是外加的原因。」也不難從當代的孩子往往從電玩、動漫畫中學習英、日文一窺:學習動機纔是王道。

將分析的經驗歸零,活生生地感覺人,感受語言與民族性的連結,吳俞萱說:「語言也是學習『是什麼樣的人』,是通向文化或另一個人的橋樑」。以學習阿美語而言,吳俞萱着迷於其脣舌各種發音部位所發出的華麗顫音、擦音、閃音……,也感受阿美族文化中對小孩的全然信任。

「在全人實驗中學任教最珍貴的回憶,就是親眼看着一個個小孩在自由寬容的信任式教育環境中探索生命。」吳俞萱憶13歲的妮妃雅與今日的他,「一直是延續做自己而不是改變自己」,因爲這樣的孩子先學會的也許不是主流認知的閱讀、寫字、數學等「基礎能力」,「但誰說基礎能力不能是爲自己負責,和自己有很強的連結?」

如今熠熠閃光的妮妃雅,在吳俞萱眼中正是堅持延續了對化妝、舞蹈、服裝的熱愛,不被焦慮、恐懼淹沒,專注於增進技能的孩子,「其實這些孩子沒有適應社會的問題,反而能改造社會,因爲好奇、堅持、熱情、誠實,纔是他們的基礎能力。」

學習共好 懂得溝通

走過一個又一個國家的民主學校,吳俞萱有感於像自己一樣體制內教育長大的人,很多時候是挫折於不知怎麼學習愛人,或在羣體中自在,焦慮於能不能被認同。而民主學校長大的孩子學習的是大量合作、共好;學習「我們」而非對立競爭。吳俞萱表示,在如今的AI時代,技能會被取代,但懂得溝通,找到問題,懂得思考解決辦法,纔是成爲頂尖的關鍵。

吳俞萱分享自己和小川去過的每一間學校,都會給自己禮物般的一句話,全人實驗中學是「他們是我一輩子的朋友」;新墨西哥的句子是「廚房是學校的心臟」;秘魯給的是「擁抱比語言更深刻」;紐約則是「我想成爲他們的一分子」;巴黎的句子是「選擇的自由是不可取消的自由」;柏林給的是「這不是誰的學校」;而保加利亞的民主學校則是「對不起,我打擾到你了嗎?」

以這些禮物回看臺灣體制內的學習是否能得到啓迪?吳俞萱認爲至少孩子、家長、老師都可以當自己是創造者,也能把創造的選擇權給予對方。習慣於無所事事,習慣於不知怎麼選擇,進而學會選擇,最終學習「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並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