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爾頓“抓違規”沒拿捏好分寸

一波三折,一頭霧水。這幾天,社交平臺因一則消費爭議炸了鍋,“希爾頓會員夜不歸宿被扣3000元”真相如何?不僅當事人和酒店各執一詞,評論區的網友也吵翻了天。

住客跳出來維權,起因是酒店先一步維權,但核心問題“會員是否違規”尚無定論。從七零八落的迴應信息拼湊,希爾頓判定“涉事會員違規”,但基於保護客人隱私,無法呈現更多細節(亦說細節還在調查之中)。

似是而非的結論,讓各種猜測處於對立情緒中,無意義蔓延。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甚至於“到底有沒有退還3000元扣款”,酒店和當事人也是截然不同的說法。

秘而不宣的商業糾葛,當事雙方合法協商沒太大問題。鬧成沸沸揚揚的公衆事件,佔用如此多的公衆資源,關心真相的羣衆,實際上也是心繫消費選擇的希爾頓老顧客和潛在顧客。從這個角度,品牌和實力大如希爾頓這個級別,面對輿情危機,平息疑問的水平着實不高。

回到爭議本身,儘管細節不明,癥結大概率是“希爾頓查會員違規是否查錯了人”。而從目前當事雙方吐露的內容看,希爾頓本着商業準則勇猛出擊,卻沒有拿捏好分寸。

“販子”“黃牛”,是稀缺市場從來不缺的市場頑疾。熱門演唱會和賽事如此,擁有增值權益的會員會籍亦如此。通常,作爲市場行爲的第一責任人,也是相關利益直接受損方,希爾頓等酒店運營者有義務有動力打擊“黃牛”,進而實現自身與合法顧客的利益雙贏。

但勇猛出擊不能亂了分寸,畢竟相較於個人消費者,企業往往是強大的一方,誤判一次錯怪一人,對品牌都是巨大的傷害。

因此,無論本次事件真相如何,希爾頓遭受流言蜚語背後,都暴露了一些不合情或不合理的行事策略。

防範會員權益轉賣,是否有比“罰款”(扣差價)更穩妥可行的方式?查證會員違規與否,有沒有比查監控更確鑿的證據鏈,且不必背上“涉嫌侵犯顧客隱私”的疑慮?涉爭議酒店和酒店集團總部之間是否存在信息不對稱情形?

更重要的是,區別於其他大多數消費環境,酒店是擁有大範圍私密空間、高強度隱私概念的公共場所,它的商業本質是一面,公共安全和個人隱私兼顧是另一面,每天都在應對複雜挑戰。

難怪有網友感慨,如若確有會員轉賣,就不是簡單的扣款問題了,酒店先得檢討住客未登記的失察責任。

某種程度上,吹毛求疵沒問題,但要在事前事中,服務細節不能魔鬼般地執行,細節裡隱藏的魔鬼就要跳出來害人害己了。

北京商報評論員 張緒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