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低估「武器白菜化」的反思
(圖/美聯社)
美國「國家利益」網站一篇〈戰爭成本降低正威脅西方軍隊〉文章,是近年少見對於西方花費巨資所打造武器系統的反思。文章反映出近幾年西方「高精尖」武器系統面臨武器「白菜化」(商品化,Commodification)的衝擊,如同大炮打蒼蠅般的無奈。例如價值1100萬美元1輛的德國豹二坦克對抗價值僅3.5萬美元1架的俄國柳葉刀無人機、1枚價值5萬美元的鐵穹飛彈攔截價值僅300到800美元1枚的哈瑪斯火箭彈,等等。
爲何美西方國家的貧窮對手能夠發展出「白菜化」(商品化)武器(甚至於連「系統」都沒有),進而對抗美西方國家「高精尖」武器系統?
其實從伊拉克戰爭開始,美西方國家就應該開始反思:高精尖武器系統是否真能解決伊拉克問題?之後的阿富汗戰爭也是如此,否則,阿富汗就不會變成「帝國墳場」了。至於今天的以哈戰爭更是如此。如果強者如以色列能夠多一點包容與善心,兩大民族積累數千年的仇恨還能持續至今?原諒對手的,必須是強者!
不止如此,還要有一羣支持戰爭的人。例如在近年的戰爭中,哈瑪斯會匱乏聖戰士嗎?塔利班還缺神學士嗎?ISIS恐怖組織從戰敗的伊拉克部隊中獲得多少戰士?雖然遊牧民族的戰鬥充滿了遊牧民族特色,難成大器,但是仇恨美國和以色列的信念是一致的。只要戰鬥朝着持久戰方向發展,終能存在於毀滅之中。
最後,我們不能忘了人的自覺能動性,具體成果就是以白糖、化肥、鐵管所組成的哈瑪斯火箭彈;由於成本極低而效果不差,只是準確度不佳,其結果必然是以數量取勝,這就是人在求生存與被毀滅環境中,充分發揮人的自覺能動性。
過去我們認爲正規作戰的要旨是能在決戰點集中相對優勢兵力,纔有可能克敵制勝。一旦戰鬥擴大到城鄉進入巷戰,那麼,小組作戰就必須是基本作戰模式。第一次車臣戰爭中,俄軍就是敗在3、5人爲小組的打就跑的游擊戰。同理,以軍進入迦薩地區之後,所面對的也是從地道中到處竄出的哈瑪斯游擊戰士。哈瑪斯能夠把這場衝突拖了超過3個月,實在值得大家深思與借鏡。
很明顯的可以看出,哈瑪斯背後絕對有「高人」指點,無論是在國際政治、財務、後勤、戰術與戰鬥各層面,非常符合持久戰的定義。從各個地道竄出的遊擊小組「打就跑」,表面上來看毫無章法,殊不知這就是積小勝爲大勝的做法,每次偷襲都能對以軍戰士生理與心理造成傷害,漸漸的失去戰場主動權。
巴以衝突絕對可以是國軍的借鏡。挖地道已經來不及,考慮到臺灣特殊地形,城鎮戰只能依託散佈各處的建築物,然後把3到5人編爲1個基本作戰單元伺機偷襲登陸的解放軍,打了就跑。
過去曾經傳出軍方有意在高雄市鬧區宮廟、住宅大樓、圖書館、活動中心等人口密集處存放彈藥,做爲作戰區域的彈藥庫。在總統大選前夕出現此類「反動」言論,自然引起反對黨的撻伐。
但是就巷戰論巷戰,除非完全揚棄巷戰的念頭,只要存在巷戰這件事情,就必須在市區各處存放彈藥,打完了立即轉進到附近武器存放點,等待下一波偷襲,就像哈瑪斯在迦薩地區各處地道存放彈藥一樣。
就軍事技術觀點來看,國軍幾乎擋不住解放軍兩棲登陸作戰,城鄉戰是必然的結論,無論從俄烏戰爭或巴以衝突來看都是如此。軍事專家老是忘記「人」的因素,光是兩岸人民血濃於水的關係和人道主義觀點來看,兩岸問題都不該墮入戰爭屠戮的輪迴。(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