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推新質生產力 專家:口號缺乏實質內容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新華社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指示發展「新質生產力」,盼中國經濟藉此擺脫當前疲態。經濟專家指出,這句口號缺乏實質內容,不過中國通常都是先喊口號給出大致方向,然後再逐漸填充。
德國之聲(DW)7日報導,「生產力」這個詞彙源自19世紀的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內容包括國民經濟中不可或缺的自然資源、勞動力、生產材料和技術知識。
習近平的倡議稱,不同於只包含勞動力和資本的傳統生產材料,新質生產力更立足於技術創新;官媒中國日報並稱,中國政治領導層多次強調,必須發展新質生產力,以推動中國經濟增長。
資產管理公司德聯豐投資公司(Union Investment)中國業務首席經濟師鮑爾(Volkmar Baur)告訴德國之聲,就目前而言,這句口號還缺乏實質內容。不過,這種做法在中國很常見。
他指出,中國通常都是先喊口號給出大致方向,然而再逐漸填充內容,好比習近平提出「共同富裕」,至今一般對這句口號的具體內涵還是知之甚少;「一帶一路」倡議也是推行多年後,輪廓才逐漸清晰。
雖然中國日報宣稱,透過重點發展新質生產力,將加速中國未來工業和核心產業的發展,不過鮑爾質疑,過去一段時間裡,中國發生的很多事情,並不都有利於提高生產效率。
他提到,國家對經濟和研發領域的干預越來越多,甚至限制創新,事無鉅細對於企業的規定也越來越多,怎麼投資、投向哪裡都要干預,凡此種種只會導致生產力下降。
柏林「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MERICS)首席分析師格林貝格(Nils Grünberg)則說,習近平提出的這個新理論,想必使得省級決策者非常頭疼。
他說:「地方官員的處境非常糟糕,他們必須弄清楚北京到底想要什麼。」習近平不斷髮出這類措辭隱晦的訊息,以致地方官員難以掌握北京路線的變化。
至於習近平提出新質生產力後,先前的「中國製造2025」是否就不了了之?
MERICS經濟分析師剛特(Jacob Gunter)表示,「中國製造2025」這個概念,在外國人當中引起恐慌,所以中國不再使用,但這並不意味着,他們放棄這個計劃。
剛特說,習近平對技術有種「癡迷」,對習而言,發展技術仍是優先選項,「中國製造2025年中所羅列的十項技術,今後也仍將是集中大量資本、資源和重點研發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