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心語】與小夥伴一起瘋玩,到底有多重要?
AI生成圖片
“缺時間、缺空間、缺玩伴,已經讓這一代孩子深陷社交不足、沉迷虛擬世界、對真實世界缺乏興趣的心理危機,其危害程度可能遠超抑鬱症……”不久前,《比抑鬱症更可怕的心理危機,正在這一代孩子之中蔓延……》一文在自媒體上發酵,引發衆多家長關注和熱議。越來越多家長意識到社交是孩子重要的能力,但對於不少孩子,尤其是上小學後的學齡兒童,閒暇社交已然是奢侈品:林立的高樓、逼仄的活動空間、排滿的課外班、不離身的家長,還有眼花繚亂讓人沉迷的網絡遊戲和社交媒體,無不剝削着孩子正常的社交機會。社交能力到底對孩子的成長有何影響?家長是否需要干預孩子選擇玩伴?孩子與小夥伴發生衝突時,家長到底該如何應對?本期“細說心語”,我們來聊聊孩子到底該如何社交。
社交,孩子的必修課
當高樓大廈取代了綠草地,當課外班填滿了週末時光,當電子產品成了最親密的“朋友”,我們不禁要問: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社交到底有多重要?“社交,是孩子的必修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社交能力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它不僅是人際交往的基礎,更是孩子情感發展、自我認知和社會適應能力的關鍵。”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教育發展中心心理教研員鍾劍濤指出,通過社交活動,孩子們不僅能學會如何與他人進行有效溝通、協商和妥協,還能掌握表達自我、理解他人和團隊合作的技能。這些技能爲他們未來融入社會和集體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社交活動也爲孩子們提供了一個認識自我、探索世界的舞臺,讓他們在與同齡人的互動中不斷成長。”
鍾劍濤強調,社交能力在孩子的成長旅程中,絕非一項可有可無的技能,“它是孩子們理解世界、融入集體以及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紐帶。因此,我們應當將社交視爲孩子成長道路上的一門必修課,家長要悉心引導,讓他們在實踐中學會交流,學會與人相處。”
健康的社交應平等和多元
對於青少年來說,社交是他們成長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怎樣的社交纔是健康的呢?鍾劍濤認爲,健康的社交應該包含以下三個要點。
首先,健康的社交應當建立在平等、尊重和真誠之上。孩子們在交流時,要學會傾聽他人的觀點,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和選擇,同時也要勇於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這樣不僅有助於培養孩子們的同理心和團隊協作能力,還能讓他們在相互尊重和理解中不斷進步。
其次,健康的社交應當是多元化的。孩子們需要有機會與來自不同背景、擁有不同興趣的人交往。這樣的交往經歷,能夠拓寬他們的視野,增強他們的適應能力,並讓他們學會在多元的環境中尋找共鳴,攜手成長。因此,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多參與社團活動、興趣小組或志願服務等,這些都是很好的社交途徑。
然而,健康的社交併不意味着孩子們需要無時無刻處於人羣中。適當的獨處時間對於青少年的個性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同樣重要。家長也要教會孩子如何在獨處時找到樂趣,以及如何在無外界干擾的情況下進行學習和成長。這樣的平衡,將有助於孩子形成更加獨立、自信的人格特質。
最後,作爲家長和教育者,我們需以身作則,成爲孩子健康社交的引路人。通過展現積極向上的態度與典範行爲,我們不僅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更要引導他們學會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接納世界、理解多元。
在這個虛擬與現實交織的世界裡,我們要努力爲孩子們精心打造更多真實而富有意義的社交機會,讓他們在面對面的交流中增進理解,學會共情,從而健康成長,擁有更加豐富多彩的人生體驗。
把每一次矛盾的發生當作人際交往能力提升的機會
既然社交能力對孩子的成長如此重要,那家長到底該如何引導孩子社交呢?孩子的社交,家長是否要參與?“家長需要適當參與。”廣州大學附屬小學德育副主任、心理老師馮妙然表示,孩子在不同時期選擇玩伴的動機不同,家長的參與要有度。孩子在社交初期,選擇玩伴的動機比較直接,主要是基於興趣和簡單的情感來選擇玩伴。比如,在幼兒園或小學低年級階段,孩子可能因爲都喜歡某個玩具或者遊戲而成爲朋友。“這個時候家長不需要過多幹涉,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因爲社交是孩子探索世界、瞭解他人的重要途徑,通過和不同性格、背景的玩伴相處,孩子能學到很多寶貴的社交技能。”馮妙然強調,當發現玩伴存在嚴重不良行爲時,家長有責任進行干涉。例如偷竊、欺騙等行爲涉及道德和法律底線,可能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
社交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是同伴之間產生矛盾。同伴之間產生矛盾,家長需要介入嗎?馮妙然表示,同伴或同學之間產生矛盾或者衝突,是兒童人際交往探索過程中比較常見的情況。“當孩子向家長哭訴與同伴發生矛盾的時候,家長要先穩住自己的情緒,不能在聽到孩子說鬧矛盾後就立刻火冒三丈。穩定的情緒反饋既可以給孩子的情緒處理作示範,也可以給予孩子足夠安全感的傾訴環境。”
馮妙然進一步指出,在孩子講述矛盾的過程中,家長要認真傾聽,不要中途打斷。等孩子說完後,家長要幫助孩子梳理情緒,引導他們換位思考,這樣也是把每一次矛盾的發生當作一次兒童人際交往能力提升的機會,家長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建議,鼓勵孩子先嚐試自己去解決問題,如“你可以直接和他說,‘我不喜歡你隨意拿我的東西’”,或者“你可以直接跟他勇敢表達你的歉意”。
“壞孩子”也要一分爲二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孩子交友的過程中,家長最怕孩子交到損友或者希望孩子遠離那些“壞孩子”。孩子是否真的要遠離那些“壞孩子”呢?馮妙然表示,面對這個問題時,家長首先要思考:什麼是“好”,什麼是“壞”。“性格發展的多樣性背景下,好與壞的標籤很多時候是比較片面的,有些孩子可能只是因爲家庭環境或者一時的情緒問題,表現出一些不好的行爲,如情緒起伏大、比較邋遢、說髒話等,如此就被貼上壞的標籤。如果讓孩子直接遠離這些孩子,會讓孩子在日後產生偏見和歧視心理。”馮妙然建議,家長可以把這些情況的出現當作教育孩子的機會,尊重孩子的喜好,同時引導孩子明確是非對錯,用理解和包容的心態看待他們,比如“他可能是因爲沒有學會更好地表達自己,或者覺得好玩想吸引他人注意纔會說髒話。我們可以告訴他這樣不好”。
如果“壞孩子”的行爲比較極端,如涉及違法犯罪行爲,或者會讓孩子面臨身體傷害的風險,家長則要保護自己的孩子,讓孩子遠離的同時向孩子解釋爲什麼這種行爲是不好的,幫助孩子培養判斷能力,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自我保護意識。
家教小課堂
善用“3Ⅰ”策略點燃孩子信心
東莞市第十高級中學心理老師 龐詩萍
碎碎念
父母有意識地去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優勢和長處,這個過程就像是在孩子心中播下一顆自信的種子,爲他們的成長和未來發展注入不竭的動力。
“3I”策略就是一個可以用來幫助孩子認識自身優勢的不錯方法,它由三部分構成,分別是我是(I am)、我有(I have)和我能(I can)。其中,“I am”指的是孩子內在的優勢,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以“我是一個怎樣的人”的方式進行造句比賽,從性格、興趣、品質等方面啓發孩子尋找自身的優點。“I have”指的是孩子擁有的外部支持和資源,包括朋友的支持、老師的引導、榜樣的引領,以及家庭和社會提供的保障服務等,父母不妨與孩子數一數這些外部優勢,增強孩子對可利用資源的感知,提升孩子積極發展的信心。“I can”指的是結合內外部優勢,達成的一種“我能夠做什麼”的推測和判斷,父母可以給孩子佈置“我做過讓我感到自豪的事情”的心理練習,從中找到孩子過去的成功經驗,有助於建立孩子“我能”的信心。
練一練
親子游戲“戴高帽”
1.道具準備:紙筆若干,高帽子一頂,可以用廢棄報紙製作。
2.遊戲規則:參與者輪流戴高帽子,高帽子戴在誰的頭上,誰就接受來自別人的優點“轟炸”,每一輪每人只說一個優點並記錄下來。
3.感悟分享:遊戲結束後,每位參與者輪流分享自己的收穫和感悟。
溫馨提示:在遊戲過程中,父母要有意識地從“3I”策略三個方面說出孩子的優勢,全方位提升孩子的信心。
心事問診
本期答疑老師:
湛江市麻章區第一中學心理健康高級教師 陳秋梅
父母準備離婚
縱使很難過,但生活還是會繼續
孩子提問:我是一名高一女生,我一直以爲自己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可是上週,媽媽突然跟我說,她要跟爸爸離婚!他們爲了尊重我,讓我自己選擇跟誰一起生活。我當時腦子裡一片空白,完全接受不了這突如其來的打擊!我現在誰都不想跟,就想逃離他們,週末也不想回家了。我覺得自己特別不幸,這種痛苦不知道跟誰說?我到底該怎麼辦呢?
陳秋梅:獲知父母準備離婚的消息,對於一個本來處於幸福家庭中的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無疑會遭受沉重的打擊,揹負上巨大的壓力。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你都可能沉溺於沮喪、悲傷和絕望的情緒中。這是正常的心理反應,說明你很愛自己的父母。
你也許會很困惑:“他們既然那麼愛我,爲什麼還要分開?爲什麼就不能給我一個完整的家庭?”也許,正是因爲愛你,他們纔在婚姻的關係裡堅持了這麼久,付出了各自諸多的努力,但始終難以默契和融洽,所以他們不得不走到了今天的這一步;也許,他們的生活中發生了重大的變故,導致他們再也無法面對和經營當下的婚姻;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由於父母一時的衝動在宣泄自己的情緒。
但無論是哪種情況,你首先需要做的就是面對,而不是逃避。我知道這對你來說很不容易,甚至有些殘酷,但這就是生命成長的過程。
無論父母的關係曾經多麼親密,他們始終都是獨立的個體,既然是獨立的個體,就擁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我知道這件事會深深地刺痛你,但我還是要告訴你,這件事情從本質上講其實只是他們兩個人之間的事情,即便是他們的孩子,我們也不能剝奪他們的權利。
我知道此刻你一定很痛苦,我也只能嘗試着給你一些建議:縱使很難過,但生活還是會繼續。這件事情一定會給你的學習和生活帶來諸多不利的影響,你的心情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也不會很好,即使如此,就算我們不能做得很好,但該學習的時候,我們還是要學習;該吃飯的時候,我們還是要吃飯;該休息的時候,我們還是要休息。
也許,在這段時間內,你會刻意封閉自己的內心,我的建議是,要儘量保持與好朋友的正常交流,以便獲得重要的社會性支持。另外,我們還可以多寫寫日記、多做做自己喜歡的運動,必要時也可以跟自己信得過的老師多聊聊天。
孩子愛對着幹家長不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家長提問:我兒子現在小學三年級,感覺就是到了大家說的“討狗嫌”的時候了,我幾乎每天都要被他氣到血壓飆升,他每天都跟我各種頂嘴,各種跟我作對,好幾次我真的吃了速效救心丸才緩過來。對於這個年齡的男孩子,我到底該怎麼辦呢?
陳秋梅:親愛的家長朋友,首先想告訴你的是:8-10歲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特別能整事、特別喜歡跟父母對着幹,這主要還是由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點決定的,屬於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爲什麼這麼說呢?
這是因爲,8-10歲的孩子,獨立意識和自主能力不斷增強,他們只有通過不斷地探索和挑戰這個社會的規則,才能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清晰而有彈性的心理邊界,這樣才能爲順利度過之後很快就要到來的更加狂放的青春期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知道,挑戰社會規則風險是很大的,一般來說,孩子不會傻到去冒這麼大的風險。我就知道一些在學校表現很好、很聽老師話的孩子一回到家裡就搖身一變成了小霸王,誰不服氣挑戰誰!爲什麼會這樣呢?
道理很簡單:與挑戰社會相比,挑戰父母纔是更加明智的選擇。因爲這樣做風險小,收益大,所以,你的孩子纔會變着花樣跟你作對,不斷嘗試挑戰你的心理底線,挑戰你制定的各種各樣的大大小小的規則。你要知道,他這正是在爲自己心理的健康發展探索出路呢!在這個過程中,你只要做到正確應對,孩子就能發展得更好。如何應對呢?
答案很簡單: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什麼?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這就是最好的應對策略!爲什麼這麼說呢?這是因爲,孩子是活生生的個體,哪能盡如父母的心意?8-10歲是孩子心理髮展的敏感期,在這一時期保護孩子的個性極爲重要:“我家的孩子啊,喜歡做什麼就做什麼吧!”如果你能這麼想也這麼做,孩子以後就會發展得不錯。就這麼簡單?
當然不是!家長對孩子管得少,恰恰意味着要對自己管得多、管得嚴,正如古人所言的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怎麼做呢?多學習、多看書、多運動、多勞動、多愛孩子;少嘮叨、少控制、少暴力、少發脾氣、少看手機。
來源:羊城晚報
編輯:廣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