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養生需注意哪些呢?

圖/unsplash

飲食小叮嚀

吳佩青小檔案

每年進入春夏轉換的立夏時節,身體便容易出現頭暈、頭痛、精神倦怠、心煩多汗、胸悶氣短、胃口不佳、低熱、小便短澀等症狀,吳佩青醫師表示這些症狀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疰夏」,主因爲暑溼,可使用百合、綠豆、薏苡仁、紅豆、蓮子等煮粥或是燉湯來健脾除溼。冬病夏治也是夏季養陽的優點,特別是肺系疾病效果更佳。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夏3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寧神清心

5月初始,立夏來臨,養生的原則爲「養心」。吳佩青醫師建議此時暑熱漸盛,天地之氣旺盛,人體的心氣也漸盛,易心煩氣躁,須着重調攝情志、調養心神,保持神清氣和、心情愉悅的狀態,切忌大悲大喜。

早起晚睡 少汗養心

早起以順應陽氣的充盈與盛實,大約在天剛亮時起牀;晚上睡覺時間可比春季稍晚些,以順應陰氣的不足,避免過度勞累或熬夜傷神。運動方面,適當的到戶外活動曬太陽,讓自己出點汗,避免大汗淋漓,而耗傷津血及陽氣,心失所養,出現心慌、失眠、喘、疲倦、口渴、小便量少色深等症狀。

暖食尤宜熱養生

《壽世保元》:「夏月伏陰在內,暖食尤宜。」

吳佩青醫師提醒立夏在飲食方面要注意不要過於貪涼。過度食寒飲冷易傷體內陽氣,夏季是人體陽氣生長的時節,若不長反損「逆夏氣」則傷心氣。中醫有冬病夏治的概念,若是陽氣虛弱,常常怕冷、容易感冒的體質,在夏天應少食寒涼飲食,反而要多進食溫熱飲食,溫熱茶飲更能解暑消渴,提高脾胃運化能力。

飲食小叮嚀

宜: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立夏常服西洋參、茯苓、白朮、山藥等補氣養心健脾之品,也有補肺的功效。使用適量的姜調味可以升發陽氣、開胃健脾、增進食慾。若是心火較旺的體質建議多吃苦味的食物,清解暑熱降心火。

忌:高油脂、高熱量、重口味、高鹽。少吃上火的發物,以免造成身體內火過盛,引發痤瘡、口腔潰瘍、便秘等症狀。

吳佩青小檔案

◆現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西醫結合科主治醫師

◆學歷:

◎中國醫藥大學 學士後中  醫學系 學士

◎臺灣大學 公共衛生學系

◆經歷:

◎臺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 治醫師

◎臺北慈濟醫院中醫部總 醫師

◎臺大醫學院醫療服務隊 隨隊醫師

◎2013亞太地區安寧緩和 治療研討會研習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