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島】“算法”不是“算計” | 俠客島“三評算法”①
來源:海外網
最近,中央網信辦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通知,部署開展“清朗·網絡平臺算法典型問題治理”專項行動。這項行動對引導“算法向上向善”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都同“算法”打過交道:閱讀一條新聞,同類資訊就會接踵而至;瀏覽一件產品,相關廣告就會紛至沓來……這些不是巧合,而是“算法”計算的結果。
因爲“計算”,網絡服務更加精準高效。但是,“算法”不能變成“算計”,否則“信息繭房”“大數據殺熟”“誘導沉迷”等問題就會日益凸顯。
(1)一些算法“算你狠”
前些時候,一位朋友發來一張手機截圖,讓島叔啼笑皆非:不到10歲的兒子收到滿屏的相親信息,只因小孩誤觸了一條相親廣告。
一位從業6年的算法工程師告訴島叔,目前一些網絡平臺信奉“吃糖原理”:抓取用戶數據,計算用戶習慣,定向“投喂”信息,卻不考慮這些信息是真實還是虛假、健康還是低俗。“就像小孩喜歡吃糖,一些商家只想賣更多糖給孩子,至於會不會影響健康,則不是他們所關心的。”
除了“吃糖原理”,頻受詬病的還有“算法歧視”。“大數據殺熟”就是表現形式之一。它的原理是:利用“算法”給用戶“畫像”,對熟客尤其是消費力強的客戶“定向”擡高價格。有網民測試發現,同一段路程,打車軟件對兩部手機的報價卻不一樣。島叔親測過,的確有這種情況。
四部門這次出臺的《算法專項治理清單指引》中,還專門列出一類叫“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
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主要指在線上接受互聯網平臺發佈任務的外賣員、網約車司機、快遞小哥等。就拿外賣員來說吧,配送時長標準、工作時間標準、工資績效標準、用戶評價標準……都由算法系統“精準調配”。“算法”過分追求快速、準時,迫使騎手長期疲勞工作,交通安全、身體健康都承受風險。
既算計消費者,又算計勞動者,這些“算你狠”的算法,不管能行嗎?
(2)用戶不要“算了吧”
被“算法”算計,用戶們意識到了嗎?答案是肯定的。
一項調查顯示,超過七成受訪者表示曾被“算法”推薦服務困擾,超過六成受訪者認爲生活中普遍存在“大數據殺熟”。
但另一項調查數據卻有些耐人尋味:約八成用戶認爲手機軟件上的個人信息不安全,但只有不到一成的人在安裝或使用手機軟件之前會認真看一看授權須知。
出現這種情況,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手機軟件設有“霸王條款”,不同意“授權”就拒絕安裝。用戶想着,反正看了也沒用,就“算了吧!”
二是“駕馭”算法的技巧太複雜,許多用戶嫌麻煩,只好“算了吧!”
島叔隨機採訪了30名手機用戶,絕大多數表示知道手機軟件有關閉或調適“算法”推薦的功能,但只有2位用戶懂得具體操作。
其中一位是名計算機系的學生。她在幾家常用的網絡平臺都註冊了大號和小號。大號用來瀏覽日常資訊,小號用來處理私人信息。她還會與算法“捉迷藏”,有意識地使用‘不感興趣’‘不推薦類似內容’等功能,對算法進行“反向規訓”。
“面對算法,不要有‘算了吧’的心態。其實調適‘算法’並不難學。”她說。
(3)行業應該“算大賬”
濫用“算法”的行爲,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和隱私,也給網絡空間的傳播秩序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有關部門一直在對“算法”服務加強監管。國家和地方行業組織發佈了一系列自律性文件,如《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應用自律公約》。
各大網絡平臺也在內部對算法進行自糾自查:有的爲了破除“信息繭房”,不斷優化推薦機制、提高內容推薦多樣性;有的完善管理規則,主動清理違法有害信息,處置違法違規賬號;業界幾家主要網絡平臺還簽署承諾書,承諾不非法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不利用數據優勢“殺熟”等。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面對規範“算法”的呼聲,各大網平臺主動上線了關閉“算法”推薦的功能。然而,算法推薦“關閉難”並非易事。上海市消保委曾對消費者常用的10款手機軟件開展爲期8個月的專項測評,結果顯示,關閉個性化推薦最多需7步。
這反映了業界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意識到只有避免技術濫用,把選擇權還給用戶,才能長遠發展;另一方面又擔心用戶關閉“算法”,造成業績下跌。
對此,島叔覺得:與其“算計”用戶口袋裡的“小賬”,不如“計算”行業發展的“大賬”。行業生態優化了,業績還能不水漲船高嗎?
文/蘆芽兒
編輯/雲歌
來源/俠客島微信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