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中暑竟和「用藥」有關!服用「4大類」藥物,中暑風險遽增!

今年夏天特別炎熱,最近中暑案例頻傳,部分案例和用藥有關。 圖/freepik

今年夏天特別炎熱,最近中暑案例頻傳,部分案例和用藥有關。醫師和藥師均提醒,民衆若有在服用抑制汗腺分泌藥物、促進身體產熱藥物、三環抗憂鬱藥、降血壓藥物時,身體恐加速水分流失,中暑風險大增,應儘量減少戶外活動,外出務必做好防曬。

藥師公會中藥發展委員會主委黃世勳指出,服用三高相關慢性病藥物的民衆要特別注意。尤其降血壓藥中會用到β-blocker(乙型阻斷劑),主要是心血管用藥,會讓心跳變慢、血流變慢、心血管擴張,但由於表皮血管不會因此擴張,產生散熱不易,一旦熱氣蓄積在體內太多,就會導致中暑。

黃世勳說,三環抗憂鬱藥、抗組織胺等藥物,則會產生「抗膽鹼作用」,抑制腺體分泌、減少流汗,影響散熱;而血管收縮劑,會讓血管收縮不會壓迫到神經,可治療頭痛症狀,但同時也讓表皮的血管收縮,不利於人體散熱。

利尿劑、甲狀腺補充劑也會導致中暑風險增加。藥師公會中藥發展委員會副主委黃儀絜說,利尿劑會增加體內水分排出速度,熱天會導致脫水風險增加;甲狀腺補充劑則會刺激新陳代謝,增加身體熱能產生,都可能會導致中暑狀況發生。民衆若有在使用這些藥品時,應儘量避免外出曬太陽。

常見增加中暑風險藥物。 製表/記者沈能元

夏日使用中藥材也要特別注意,黃世勳提醒,溫熱性中藥材應避開服用,像常見的補藥人蔘、何首烏等,會促進血液循環產生高熱,因此服用藥膳時應注意;三伏貼中會使用白芥子,會讓局部血管擴張,可能引起充血、灼痛等類發炎情況,飲食、進補調養上都要特別斟酌。

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曾接獲兩起中暑病例,一位中年人烈日下騎車昏倒被送至急診室,肛溫40.5度,詢問病史後,發現病人前一晚吸食安非他命,刺激交感神經系統及新陳代謝增加產熱,因在烈日下劇烈運動,所以導致中暑。

另一位長者服用降血壓藥、憂鬱症藥物及甲狀腺補充劑患者,房間未開冷氣,日前昏倒在浴室而被送醫急診,肛溫42.7度,根據病史診斷爲中暑,血液檢驗顯示有橫紋肌溶解及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家屬發現長者住院前三天,就出現食慾不振、精神差、反應變慢,病人本人覺得整天都不想動,站着兩腿發軟,整天只想躺着,住院當天早上,家屬即發現病人昏倒在浴室叫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