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科技風向標花落誰家

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CES)1月7日至10日舉行。在本屆展會上,“人工智能(AI)智能體”成爲參展企業熱議詞彙。業界普遍認爲,AI智能體將有很大概率引領今年消費電子新風尚。

作爲全球科技領域規模最大的展會之一,CES素有“科技界風向標”之稱。不過有趣的是,它最初並不是一個專業展會。

1967年,第一屆CES作爲美國芝加哥音樂展覽會的附屬活動面世。在此後的幾年裡,CES逐漸形成了夏冬兩展的慣例,其中夏天在芝加哥,冬天在拉斯維加斯,只是不知道爲什麼,夏天的展覽似乎一直人氣不太旺。從1999年開始,CES正式取消了夏季展,固定於每年1月在拉斯維加斯舉辦一次展覽。

回顧CES的歷史可以發現,許多曾經改變人們電子消費習慣的顛覆性產品,都是在CES上首發,而後才上市售賣的。比如,1970年,飛利浦在CES上推出了第一款家用磁帶錄像機;1981年,索尼和飛利浦在這裡發佈了最早的CD機;1996年,DVD技術首次亮相;2001年,遊戲主機XBOX揭開面紗。還有不少遊戲也跑到CES上“蹭熱度”,比如,俄羅斯方塊就是在1988年的CES首發的。

正因如此,CES也逐步奠定了其在科技領域的“江湖地位”,而能夠在CES上嶄露頭角的概念,通常也被業界視作“未來一年最有潛力的領域”。

今年,這頂最具潛力的“桂冠”戴在了AI智能體“頭”上。

AI智能體又稱“主動式AI”,它是一種能夠從多渠道獲取數據,通過複雜的邏輯推導,自主規劃解決方案,可執行復雜任務並與人類交流互動的AI系統。相較於傳統的AI系統,AI智能體在協助人類甚至代替人類完成複雜工作方面的能力更強,優勢更明顯,有專家甚至評價其爲“新的數字勞動力”。

比如,在本屆CES上亮相的“研究智能體”的最大優勢在於梳理文件,並對海量文件進行深度分析,形成報告;“視頻智能體”能夠分析各類視頻數據,代替人眼完成類似監測交通流量、監控安全生產等工作,從中找到並讀取核心信息,提供改進建議;“軟件安全智能體”能夠持續掃描軟件漏洞,隨時提示用戶採取應對措施;“陪伴智能體”擁有強大的“記憶功能”,能夠記下使用者的偏好、個人經歷,並通過聊天方式迴應其情感訴求;等等。

有業內人士認爲,開發者可以藉助視覺語言模型、大語言模型等工具,構建、測試和運行能夠分析大量視頻和圖像內容的智能體,並將其訓練爲不同專業領域的任務專家。

美國高通公司中國區董事長孟樸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智能體的核心是建立一個新的AI入口,使用者只要輸入相關資料,確定目標任務,其他的都交給AI智能體就好。這意味着,通過智能體,AI應用的場景再次被大大拓展,將在更多領域實現落地。

除AI智能體這個“潛力股”外,在本屆CES展會上還有一個“明星”,那就是中國科技企業。縱觀整個展區,無論是AI電腦、AI眼鏡還是AI機器人,中國企業都是重要參與者,如被觀衆圍得水泄不通的小鵬展臺,其帶來的分體飛行汽車引得無數業內外人士圍觀;宇樹科技帶來的機器狗,在開展第一天就被預訂一空。此外,中國科技企業在新能源車智控系統等方面,也穩穩站在了全球價值鏈高端位置。

業界認爲,中國企業之所以能夠在全球電子消費產業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主要得益於五方面優勢:其一,中國具有超大規模的市場,能夠爲技術創新與迭代提供更豐富的場景;其二,中國擁有規模龐大的高技術、高知識型勞動力資源,能夠爲企業帶來“工程師紅利”;其三,中國在高端製造業方面深耕多年,已經形成消費電子全產業鏈優勢;其四,中國消費電子基礎設施完備,5G網絡普及度極高;其五,中國在消費、創新等方面擁有比較系統的引導政策。 (作者:江子揚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