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指揮不要忽視傳統 林望傑:指揮沒有「天才兒童」

相隔疫情3年,享譽國際的華裔指揮家林望傑再度來臺,將和他所熟悉的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同臺演出。(陳俊吉攝)

指揮家林望傑認爲,與人相處和溝通是指揮工作重要的一環。(陳俊吉攝)

指揮家林望傑曾指揮克利夫蘭管弦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等,都是名列美國五大樂團的團隊,他表示,面對不同的樂團,作爲指揮必須要能夠帶出該團最好的潛質。(Brianne Houston攝,北市交提供)

相隔疫情3年,享譽國際的華裔指揮家林望傑再度來臺,將和他所熟悉的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同臺演出。回望指揮生涯超過40年,林望傑表示,指揮工作很需要人生歷練,「指揮這一行沒有『天才兒童』,要有人生經驗才能當好指揮。」

林望傑表示,與人相處和溝通是指揮工作重要的一環,「假如沒有人生歷練,要怎麼知道眼前一百個團員的心理狀態?要怎麼溝通?」此外,林望傑也認爲,成爲偉大指揮家的要件,不是音樂會上外在的掌聲,而是要更專注在音樂上的處理,「很多東西比讓觀衆沸騰還要重要,例如音樂的深度和細膩的內涵,要能掌握纔是關鍵。」

林望傑曾指揮克利夫蘭管弦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等名列美國五大樂團的團隊,他表示,面對不同的樂團,作爲指揮必須要能夠帶出該團最好的潛質,不管是職業樂團、青少年樂團,都有各自的潛力,「一個好的指揮可以把樂團不同的習慣和傳統表現出來,同時還能讓他們發揮潛力,做到最好,是我覺得最好的事情。」

除了和職業樂團工作,林望傑也很能和青少年交流,舊金山青少年交響樂團、克里夫蘭青少年交響樂團都是由他一手創辦,他深信人的可塑性,「就算是青少年交響樂團,也能有好品質的演奏,奏出美妙的音樂。」

曾親炙指揮大師伯恩斯坦,而林望傑在耶魯大學就讀時的指揮教授正是指揮名家穆勒,穆勒是德國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的學生,林望傑表示,承襲老大師世代的技藝,令他更看重傳統,他以穆勒爲例,「我德國老師的傳統很嚴謹,他着重樂譜分析,需要準確而精緻,指揮自己要夠清楚,才能夠表達給樂團,讓樂團有一個統一個概念,接收指揮的手勢和表情,進而表現音樂。」

此外,林望傑也強調溝通的藝術,「和每個樂團排練時,也要看見每個樂手都有自己的養成,要知道他們的傳統是什麼,不能要樂手完全照着指揮走,特別是擔任客席指揮時,但是擔任音樂總監時,就有機會再進一步打磨、創造自己的聲音。」

然而,管弦樂團有管樂和絃樂,還有擊樂,不同類型的樂器演奏方式不同,如何處理一致性?林望傑說,「要和管樂聲部一起呼吸,絃樂和擊樂就能跟進來,以呼吸作爲一致性的調節。」

這次來臺演出柴可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並與美國單簧管大師奈迪希演出莫札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

林望傑表示,柴可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表達了作曲家對生命苦痛的掙扎,同時也有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的啓發,他希望每個聲部都能夠有完美的表現,而不是隻有管樂好或是絃樂好、擊樂好,爲此,他一個樂章就花了三小時雕琢。

「柴可夫斯基的節奏結構很有超越性,有很多處理方式,如果不夠理解,就無法把這樣的結構自然地表現出來。」

林望傑其實還是一名鋼琴家,畢業於美國茱麗亞音樂院,同時還是以色列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賽銅牌,他表示,他的老師曾告訴他,就算走了指揮,也不能忘記要彈琴,「你要親自去彈,纔會知道演奏有多難,這樣站上指揮台時和音樂家們一起工作時,就能同理,也更能溝通。」

演出將於11月6日晚間在臺北國家音樂廳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