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織女,花3年織出一個200㎡的家

織出過很多美貌的面料,

製作過很多漂亮的家居產品,

凱西是一位活在當代的

真正的「織女」——

一位少見的面料設計師。

年少時赴英求學,

學習鮮爲人知的梭織專業。

畢業後進入JNBY,

成爲辦公樓裡

僅此一位的“織布女工”,

而後主導搭建出

新銳家居品牌JNBYHOME。

凱西戲稱,

她與織布好像是“先婚後愛”。

然而這樣鮮爲人知的職業,

卻成爲服飾與家居行業

一股最新鮮的動力。

就好像“頂級的帆船選手

都是不會游泳的”一般道理,

雖然身爲家的創造者,

凱西卻並沒有太多時間去生活,

她更習慣於“把工作方式當生活方式”。

職住一體的家裡,

織布機與各色布料紗線

纔是最顯眼的主角。

上樓工作,下樓織布,

面料的經緯之間

也是她的小小世界。

林凱西,織女,面料藝術家,生活方式品牌設計師及品牌人。自幼熱衷於材料和織物,其纖維藝術作品擅於發現材質本身的肌理和質感,結合東方審美和可持續理念,探索作品的功能進階。從英國倫敦藝術大學紡織品專業學成歸來後成爲了一名專業“織女”設計師,而後升級成品牌人,負責生活方式品牌JNBYHOME初創階段品牌搭建及產品主設。目前作爲一位“織女老闆”,在藝術與商業之間多面切換。

< <滑動查看凱西作品<<< trong>

凱西於英國倫敦藝術大學畢業時的作品系列《Unraveled Memory》

點擊觀看織女的家

萬一的萬一,織女是一位可以生活在現代的仙女,她會住進一個什麼樣的屋子?

充滿想象力的問題,聽起來很適合在七夕節佈置給小學生,好過讓他們一遍遍傳頌那個價值觀不再適宜當下的故事。不過一個新的問題是,當高度發達的紡織工業接管了她的工作,除了偶爾被用以比擬讚譽工人,當代的生活狀態下,似乎不再真正存在“織女”了。

也許,除了林凱西?

一位正兒八經仍在以織布爲主業的女性,一位靠織布幹出了一個家居品牌的女性,一位決定把織布這件事幹一輩子的女性,真就正兒八經地在杭州宋城附近,“織”出了她的一個200㎡的家。

凱西家的客廳裡,目光可及處的大部分軟裝都由她自己DIY而成。

關於這個家,一切柔軟的部分都是織女的統治區。大面積軟裝與不同材質面料的搭配對家居氛圍的調和,在這個案例裡體現得淋漓盡致。

以客廳爲例,硬裝與格局上的性格並不突出,簡單直白的地臺式沙發,全靠紅調絲絨質感的沙發套和綠色地毯的柔和撞色調動情緒。場面逐漸華麗,此時幾朵跳躍的色塊又衝出來打破局面,形狀具體、質感各異的靠枕們壓住了太過柔美的走向,搭配以形態相對硬朗的屏風和餐椅,進一步調和空間裡各種材質的節奏。

客廳內的燈具爲來自比利時家飾品牌Serax和藝術家Ann Demeulemeester的合作款,地毯是凱西在米蘭淘的孤品。

DIY了全屋大部分的軟裝,對林凱西的家來說,其實不算需要特別強調的亮點。因爲這根本就是專業對口、技術展示而已。

牆上掛的,是她十年前在倫敦讀書的時候織的包包,優秀畢設;屁股底下坐的,是從她合作了好幾年的布料商那直接扯來布去縫的;沙發上靠的,是她在JNBYHOME從0到1親手開發的產品。

大概因爲布料與人類的生活起居實在密切,織女的作品會出現在自己的家裡也算合理,且這未嘗不算是一種實用主義。但客廳的一半空間都用來擺放一臺巨大的織布機,就有點誇張了。

一樓客廳裡有一架巨大的織布機,凱西會在安靜的下午和晚上在這裡久久織布。

凱西其實很難分清自己工作和生活的邊界。

作爲一個「家的創造者」,她需要不斷製作更多美麗的家居產品,讓別人的家、別人的港灣變得更溫暖和舒適。而輪到自己家,“要說實話嗎,哈哈哈,雖然做了那麼多年生活方式品牌,但我是一個不太有時間去生活的人”,她找補了一句,“不過我喜歡把辦公空間弄得很舒服。”

於是把工作方式當生活方式的林凱西,很完美地創造了一個職住一體的家。

凱西收集的各色紗線,被順手同書籍擺放在一起。

二樓是臥室——選擇上樓,可達三樓的工作室和布料間,一間房開開會,一間房珍藏着她的絕版布料們;選擇下樓,可達織布機,赤腳坐下繞好緯紗,放上織布機,用梭子來回穿,再用綜板一扣,一織就是兩三個小時。

織女的新時代定義(來自林凱西)——一位熱愛紡織工作的勞動婦女。

三樓,凱西的工作室裡,右上角的包是她的畢業作品——一隻在織布機上一體成型的包,它無需經過多餘的剪裁縫製。這項工藝在一些工業生產領域還存在,而在偏作品化的呈現中較少。

所以這個家的每個角落確實都很能代表林凱西,不僅是因爲明面上到處放滿了凱西的作品,以至於整個家幾乎成爲她的個展空間,更因爲“我把我的個人身份,還有我的工作都帶入到了這個家裡面。每一層、每一間其實都是不同的時間段的我。”

她一面開玩笑,說這其實就是個工作狂的家,卻硬要搞得看上去很鬆弛,一面又真實坦誠地用空間表達了全部的她自己:濃烈又矛盾,多樣也純粹。

凱西的織物作品,被她作爲掛畫裝飾在樓梯間。地上的小南瓜是她從一個清倉的玻璃廠收的,當時沒看清尺寸的她,一連收了48個,當事人辯解道——每個南瓜花色都不一樣,都太好看了,我也不知道它有這麼大。

在許多人的印象裡,談及織布,腦中浮現的畫面大概率仍會是一種生產者的狀態,勤勤懇懇,辛苦勞作,或者聯想到大型紡織工廠,機器在工人的操作下瘋狂地往外吐出大量布料——是生產的、量產的,而不是創造的、創意的。

而實際上,身爲面料創作者的凱西,其工作本質更接近程序員或工程師,是爲了創造出更有想象力的布料,而在經緯上作畫的藝術家;是爲了發現那些鮮活美麗的布料,而不斷奔走的「布料獵人」。

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裡,那段對時尚行業意義的描述放在今日來看依舊經典:“你覺得你穿的這件衣服是你自己選擇的,以爲你的選擇是在時尚產業之外,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你穿的衣服實際上就是這間屋子裡的人,替你選的,就是從這一堆玩意兒裡。”凱西就是那個屋子裡的人。

三樓,凱西布料間裡的畫框裡是她的織布作品,這支小包是她用收集的布料DIY出來的。

理所當然地,她給最珍視的布料們留了一個獨立的房間。

與那些衷情收集老物件、老郵票的屋子裡充斥的氣息還很不一樣,或許是因爲與人肌膚相親的親密關係,又或許是製造過程中不可避免要耗費太多實打實的手作精力,布料帶來的氛圍似乎總是情感充沛的。

凱西覺得這件桌子很像放置老式縫紉機會用到的,於是便把它陳設在布料間。

櫃子裡留有當年凱西和團隊夥伴們爲了搭建品牌而開發的各種面料卡,她在織布機上一釐米一釐米織出來的。

也陳列着當時去石家莊附近一個小村莊考察時,意外獲得的一批門幅相當窄的手工布,都是由村裡的姐姐阿姨奶奶們在自己的院子裡,自己織自己染出來的。

還有一疊也許不會再被生產的和服面料,去年9月份,凱西從日本把它們買回來,中途因爲海關的原因又被寄了回去。得知此事,她當即買了一張最快的機票飛去京都,衝進郵局把那箱布料生扛了回去。

郵局的工作人員很驚訝:“你是專門爲了這箱面料過來的嗎?”凱西回答,是的。世界上總會有一羣人在意遙遠的哭聲,耗費自己的一生去憐惜美麗。

凱西從世界各處收集來的珍貴面料,被收藏在三樓面料間的書架裡。

採訪中,凱西還和我們提起有一年在清邁,因爲一場突然的暴雨,她躲進一家外觀上破破爛爛的小店,意外發現店鋪裡陳列着許多特別的手工布製品。欣喜若狂的她大買特買,買到店主老爺爺都注意到了,專門跑來問她,是不是特別喜歡布料。

就那麼巧,那位店主是在清邁大學教織布的老教授,店鋪的二樓就是他的手工坊,擺着好幾臺織布機,還有一片染紗的區域。他一直在研究織布,織到工坊裡的工人都退休了,於是他盛情邀請凱西,暑期要不要來店裡實習,“現在也沒人幫我去染紗織布了”。

二樓臥室的地毯,是凱西在清邁的一個度假村找到的,原是一張花紋獨特的彩色草蓆。

有一件能幹一輩子的事情,真的很浪漫。創造美麗的布匹,幸運地就是其中之一。

林凱西想象過,自己七八十歲還幹得動的時候,她一定還會坐在織布機前。紮紮實實幹一小時,就一定會紮紮實實織出那麼長的一塊布,可以一直踏實地創作出真實的東西,這令人感到安心。

凱西特別喜歡坐在地上,因而也給二樓起居室裡留了一片打坐區。地毯來自一個米蘭的工坊,他們專門回收舊地毯,清理乾淨後再對外出售。牆上的織毯來自柏林藝術家組合bless,用布料還原了他們在工作室裡辦公的真實場景。放花瓶的樹脂椅子是加埃塔諾·佩謝的藝術作品,每一把都是世上獨一無二的顏色。

其實不僅是布料,林凱西家裡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兒,大概還夠我們挖個三年的。

從一隻兔子樣子的關節紙偶,到一套英國骨瓷Shelly 60年代就停產的八邊形杯,從各種形狀的咖啡器皿,到掌紋算命古書,她把它們統稱爲“小雞肋”,翻譯一下——美麗有趣但不知道用來做什麼的東西們。

而裝載它們的數個小櫃子,又被命名爲林凱西的“珍奇櫃”,再翻譯一下——量變引起質變,她很驕傲地成爲了“小雞肋”收藏家。

林凱西的兩個珍奇櫃,分別位於玄關和客廳。

“美麗,但有什麼用呢?”是一句庸俗的質疑,而凱西選擇用一段記憶作答。

她有一隻綠色純手繪的杯子,在倫敦的市集上收的。買回來那天,她往裡面放了一個冰激凌球,用極其慢地速度吃它,等球一點一點融化,杯子裡的手繪花紋逐漸顯露出來,“那一刻你就會想,怎麼世上有人能做出這麼漂亮的東西”,於是你感到幸福,也理解了情趣之於生活的調劑。

我們生來或許沒那麼幸運,甚至不幸,多數平淡,但總有一些小角落,會讓你在一瞬間裡,真心地愛着生活。

織女確實算是一份很理想的工作,沉浸創作,靠近生產,容易獲得意義,相對純粹,還能幹一輩子。

不過當凱西回想起自己的這一路,從最開始義無反顧跑到英國,選了個只有二十來個人的梭織專業學習;到加入JNBY,將織物創作與商業結合;再到牽頭成立家居品牌JNBYHOME,身份從單純的織女變爲品牌的搭建者;以及現在,恢復“自由人“身份,同時做着自己喜歡的事情:一邊繼續織布創作,一邊繼續爲更多品牌出謀劃策。

“對於織布,我好像是先婚後愛了。”

三樓,凱西的工作室牆上掛的是她的面料設計作品和一些靈感導圖。

學生時期的林凱西,對織布與其說是愛,不如說,是青年天然就容易被鮮少人駕馭的事情所吸引。

在染織的大專業下,選梭織開發這個細分領域的人尤其少,學校一年也就收十幾二十個人,分數線還很高,要求學生兼備藝術訓練成果與強邏輯思維,既能掌握平面,也要了解材料。“我們也是要畫圖的”,設計圖紙,運用織布機,然後去開發出更豐富的布料和有突破性的織布技術。

彼時的凱西不那麼瞭解,但她太喜歡挑戰。也是從那一刻開始,織布開始成爲她認知世界,理解生活的一種獨特角度。

二樓起居室有一處獨立的衣帽間,凱西喜歡複雜又鮮豔華美的衣服首飾們。

畢業回國以後,還是行業新人的凱西機緣巧合下進入了JNBY,並年紀輕輕就在公司裡擁有了自己的一間專屬小黑屋。

那是一個臨時爲她騰挪出來的小辦公室,放着一臺專門給她使用的大織布機。她知道這臺機器有多昂貴,也開始意識到,國內正在出現一些非常重視原創面料開發的有遠見的品牌,而她正在這個進程之中。

一樓的衛生間,洗手池檯面爲天然大理石。綠植、草綠球型花瓶、青色肥皂形成富有層次的呼應。

那時,公司裡有一整個部門與凱西一起在做原創面料開發。大家會去各種展會淘貨,會考察國內外的各種工廠,“我們就像一個漏斗一樣”,接收許多世界各地不同的特殊面料,經過篩選以後,供給設計師的創作,還會專門爲商業品牌去跟工廠定製一些面料。

最終,這羣布料獵人們的“獵物”,在經過漫長的選擇、設計與生產後,就會出現在各種設計師品牌和家居品牌的門店裡,以服飾、靠枕、毯子等等形態出現,成爲新的流行和潮流趨勢。

樓梯轉角的牆上,掛的同樣是凱西的面料設計作品。

再後來,凱西接手了搭建JNBYHOME的重要工作,從0開始做一個家居品牌,手把手地把自己設計的布料變爲真實的產品。她開始更頻繁地跑廠,與工廠鬥智鬥勇。

因爲要開發的定製花型和結構總是很複雜,她收到不少來自工廠的抱怨。凱西理解他們,這些東西可能是他們在職業生涯當中從未接觸過的,尤其對國內,大家以往更擅長生產大批量的行貨。

剛開始,凱西總是一邊求着廠家試試看,一邊給他們打着雞血,“我們的工廠絕對可以跟意大利的工廠一樣厲害!”結果話說久了,就成真了。

多年下來,與凱西合作的工廠們開發能力漸漸提升,逐漸能做更多精細化的面料定製,因而也獲得了更多來源的客戶,甚至還會反向催更凱西和她的團隊:“你再開發點東西唄,讓我們設計師也學習學習。”

一樓開放式的餐廚區域,凱西爲定製紅色餐椅椅面選用了Kvadrat的一款經典面料。

在品牌裡的那些年,凱西也做過不少新思路的嘗試,比如重新利用不同年代的庫存布料,拼接設計後重新縫製成可售賣的可持續地毯產品。

如同珍視那些絕版的美麗手工布,凱西對倉庫裡那些原本被用來做大衣的好布料,一卷的價值甚至上萬的布料一樣抱有別樣的感情。讓它們沒有用武之地地堆成一個小山頭,實在非常可惜。

這張拼接地毯意外得受歡迎,凱西后來算了一筆賬,光自己帶領的這個小品牌,就用掉了一萬多米的庫存布料。在環保的世界大趨勢下,服飾行業確實不是一個能容易喊出如此口號的行業,但凱西和夥伴們用自己的創作還是做出了一點了不起的小努力。

前段時間搬家,凱西的朋友送來一瓶巨大無比的紅酒,凱西把它擺在院子裡,開玩笑說她春天埋下一瓶小紅酒,現在就種酒得酒了。

10年裡,織布帶領凱西經歷了很多人很多事,逛過世界的很多角落,指引她參與了新品牌的誕生,並讓她最終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歡和擅長的東西。

不久之前,凱西決定跳出她經歷了十年的有計劃性的工作環境。她搬進職住一體的新家,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還給工作室起了一個很吉利的名字——祿屋。祿屋,Loom Room,Loom就是織布機,她的工作室就是一個“放織布機的房間”。一如那個夢想開始的小黑屋——年輕的女孩還沒有留起長髮,會把酒瓶藏進線筒當中,在大樓的小小角落,獨自做着織女般的浪漫工作。

看完這間織女的家,你最喜歡空間中的哪個角落?哪個設計元素?歡迎下方留言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DECO將選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

監製 | Tango

攝影 | 關裡 造型 | 吳量

文 | 堅果 編輯 | fun

設計 | Freda 助理 | 天瀾、怡晨

本文爲《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權所有,

歡迎轉發朋友圈;如需轉載、投稿,請聯繫留言獲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