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發制人 臺灣有理說不清

《終極和戰》作者黃徵輝。(時報出版提供)

《終極和戰》立體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面對中共武統威脅,即使臺灣願意保持「不獨」,然而因兩岸實力差距越來越大,想要北京「不武」的機會便越來越低。對於弱勢臺灣,確保和平的手段是有效嚇阻,也就是提出一個「公諸於世」的防衛方法,讓北京清楚臺灣防衛堅實,以致沒有必勝的把握;或即使獲勝,卻因付出的代價太高,故而取消或遲滯武統的行動。至於此公諸於世的防衛方法,有三個必須面對的現實,那就是:兩岸無法拉近軍事投資的差距、國際不可能以軍事力量介入臺海戰爭、凝聚全民共識是不可能的夢想。至於中共可能採取的軍事行動,武統不動則已,動必直指臺北。

依據前述條件擬定的防衛戰略,我們不妨以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在《臺灣的勝算》一書中所提出的「整體防衛構想」(ODC:Overall Defense Concept),進而建立一套「讓中共感覺極其棘手」的防衛作戰手段,其目的不在挑起兩岸的衝突,反而是爲了達成嚇阻戰爭的目的,並且在必要時能夠有效防衛,使能確保臺海和平。

未來兩岸戰爭的形態,中共若採取全面三棲進犯,初始徵兆應以演習爲名,在中國東南沿海聚集龐大兵力,船團出海後向海峽中線接近,接着促不及防對臺灣本島發動聯合火力打擊,演習部隊再適時調轉方向朝臺灣接近。而爲了故佈疑陣,戰前中共會舉辦多次類似演習,規模由小而大,距離由遠而近,甚至環島形成包圍之勢。假設這就是未來的場景,國軍從開始的嚴陣以待,經歷一次又一次的「狼來了」,到後來會不會放鬆戒心?

這時有兩種可能,一是事先透過情報得知中共即將發動武統,二是全然處於未知狀態。假如事前什麼都不知道,臺灣只能被動應戰。假如事先得到情報,國軍可能先發制人,以飛彈攻擊中共仍在港內整備、近岸集結的船團,或甚至遠距高價目標嗎?

就臺灣的立場,防衛作戰的「戰爭目標」是什麼?如果是「報復」,那麼放手去攻擊遠距目標。如果不是,以有限的長程飛彈、有限的損害,我們是朝戰爭目標接近或遠離?

更麻煩的是臺灣如果先動手,我們不就成了戰爭的發動者?別以爲公開解釋什麼,拿出什麼證據,就能夠贏得別人的諒解與支持。兩國相對,從來都是各說各話;再以今日兩岸都精於脣槍舌劍的認知戰,什麼證據又能證明什麼?如果什麼都不能證明,擺在眼前鐵一般的事實是臺灣率先發動攻擊,造成對岸數百乃至數千人傷亡,對一個戰爭的發動者、製造者、挑釁者,北京有千百個理由採取報復行動。

兩岸戰爭臺灣處於弱勢,若再失去輿論與國際支持,這場戰爭不戰已敗。因而未來臺海戰爭,不管臺灣是否事先獲得情報,國軍必須承受第一擊。而爲了避免國際介入,中共最高戰略是速戰速決。爲達此目的,第一擊必須摧毀國軍「躲無可躲」的主戰兵力,例如空軍機場、戰機,海軍港口、大型艦艇,岸置固定雷達站與飛彈基地,以及負責指揮的作戰中心及通訊設施。倘若無法摧毀這些目標,中共航行在海上的登陸船團,每一艘都是攻艦飛彈的活靶。再以臺灣飛彈密度高居世界前茅,中共如何敢冒此風險?爲了確保船團的安全,中共不然就不動手,動手的第一擊,理應是作戰全程火力最強、破壞力最大,針對全島的全面聯合火力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