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好“豐”景!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現代化

□朱鵬程

麥浪似海、農機如舟,“三夏”時節,全國各小麥產區陸續進入小麥收穫期,農民在田間辛勤收割,農機在麥田裡繁忙穿梭,在廣袤田野上鋪展開一幅又一幅夏日好“豐”景。根據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查顯示,當前全國麥收進度近八成,預計全國小麥大規模機收6月下旬結束,夏播糧食麪積將保持穩定。

豐收的背後,是夏收全程機械化作業,是智慧田間管理,是“數字雲”的精準呵護……近年來,隨着智能農機、物聯網、大數據等高端裝備、現代信息技術在種植業生產中的加速應用,我們能清晰地看到科技支撐農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正在不斷加強,科技已成爲農業農村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從年初的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到全國各地運用高新技術確保夏糧顆粒歸倉,農業現代化與新質生產力的聯繫更加緊密。

持續不斷地爲農業現代化注入新質生產力,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發展智慧農業的關鍵一環。如果說傳統農業靠人,那麼現代農業主要靠機。傳統農業靠人力播種、收割的方式,限制了農業的發展,而隨着現代化進程的加速,高標準農田以及農業合作社承包的連片大農場越來越多,地理環境上的改變更適合機械化、智能化操作,尖端高效的農機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增加了農業生產效益。

但是,現代農業僅靠機不靠人,那又是背離發展規律的。農業高新科技的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興起,必然需要更多具備專業知識、擁有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新農人”,生物育種、智能農機、農業信息化等農業現代化發展,必然需要一支高素質、專業化,懂農業、愛農村,有技能、會創新的人才隊伍。因此,以新質生產力爲引領,構建更加智能、系統、高效的農業體系,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推動農業現代化,鞏固新質生產力與農業現代化之間的紐帶,需要體制機制的創新,打破傳統農業生產的體制機制束縛,建立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創造條件。還需要加快科技創新,在生物育種、智能農機、農業信息化等領域,以“智能、智慧、綠色”爲風向標展開新一輪科技創新與應用,加速助力農業現代化。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解決了約佔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飯問題,農業現代化離不開人才隊伍的支撐,要加強農業人才培養和引進,依託政策激勵和制度保障吸引優秀人才投身農業現代化建設,才能更好地推動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全面發展。隨着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現代化,我們正闊步前行,把“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讚歌,唱響在“親自投身奮鬥”的沃土之上,譜寫着中國式現代化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