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師王昕欣:和孩子們一起發光

□本報記者 崔立東

十月,小鎮香蘭又迎來了一年一度收穫的季節。

在這充滿希望與喜悅的季節裡,還有一處別樣的風景引人注目。

鄉村縱橫交錯的道路,宛如靈動的線條,將那片豐收的稻田巧妙地分割成一幅巨大的田字格。萬“黃”叢中一點紅,在一片金黃的映襯下,鄉村學校操場上的五星紅旗格外鮮豔。

王昕欣的從教之路,就紮根在這片廣袤無垠的田野之上。她用堅定的腳步,書寫出一位鄉村教師的忠誠擔當,描繪着屬於自己的光榮與夢想。

回家鄉,當一名特崗教師

“每天跟這羣樸實的鄉村孩子在一起,走在鄉間小路上,野花簇擁,蜂飛蝶舞,微風吹來稻米成熟的芳香……”這些別人眼中的詩和遠方,卻是王昕欣工作和生活的日常。

“爲什麼選擇了特崗教師、選擇了農村?”記者問。

“現在我所任教的湯原縣香蘭鎮,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姥爺姥姥和媽媽紮根鄉村教育的地方。”王昕欣笑着回答。

王昕欣從小就羨慕姥爺姥姥還有媽媽,“小時候,每當有學生來看望他們,我都特別新奇、興奮,時間長了,竟然對學生來訪心生期盼。多希望自己長大了也能成爲一名老師啊!”

“媽媽在村小學當班主任的時候,每到冬天,天還不亮,她就早早起牀,到學校燒爐子。那時我還小,媽媽總把我帶在身旁。”

家人的言傳身教,在王昕欣幼小的心田播下了夢想的種子。

2015年春,教育部主辦的“播種未來與希望”特崗教師巡迴報告會走進王昕欣的母校哈爾濱師範大學,報告會上,5位鄉村教師紮根鄉村教育一線的故事又一次感染了王昕欣,也堅定了她投身鄉村教育事業的信念。

“臨近畢業時,常有同學問我畢業去哪?我每次都回答回老家考特崗!”鄉村教育條件艱苦,而王昕欣願意回去,是想接力長輩的教書理想,想成爲填補鄉村教育的一份力量,更想爲那裡與她一脈相承的孩子們點亮希望與夢想。

2015年秋,大學畢業後的王昕欣義無反顧回到家鄉,並以優異的成績考上湯原縣特崗教師。

從王同學變成了王老師,這一年,她22歲。

王昕欣被分配到距縣城近45公里的永發鄉裕德村學校任教,承擔五個學年的英語教學任務。

第一天去學校報到,她乘車走着這條從小媽媽帶她走過的山路,心裡既興奮又緊張。

車子搖搖晃晃,爬過遠山,穿過炊煙,終於到了她夢開始的地方。

開始,由於離家遠,王昕欣就吃住在學校,條件雖然艱苦,在村小那兩年卻是王昕欣記憶中一段無比快樂的時光。

閒暇,她會給班裡的女孩子們扎頭髮、剪指甲。“我們還在蘿蔔地裡拔呀拔、土豆地裡挖呀挖……別提多高興了。”

不知啥時候,一張小紙條悄悄夾在了王昕欣的教案裡,她得知班裡有同學的爸爸媽媽離婚了。於是,生活上,她給這個孩子傾注了更多的愛與溫暖。孩子也會偷偷把她最喜歡的小雪人彩泥放在老師的桌上。

“那時起,我就總在想,還能爲孩子們做些什麼呢?偶然的機會,我瞭解到了騰訊公益‘愛心衣櫥’項目,在團縣委的大力支持下爲全校150名孩子申請了棉衣,那年,愛心棉衣溫暖了孩子們的整個冬天。”

打那以後,王昕欣的注意力盯在公益項目和愛心企業上,想方設法爲孩子們謀些福利。

家訪,讓家校溝通迴歸本來的樣子

10月7日傍晚,夕陽西照。家訪歸途中,王昕欣的影子被拉的老長,在金色稻田的映襯下,她的臉上散發着光彩,給人一種奮發向上的力量。

當天下午,王昕欣忽然想起了小玉同學,明天就要開學了,她得去家訪一下。小玉是她的學生,今年9月升入縣重點高中。

王昕欣急忙讓愛人開上車,帶上孩子,一家三口奔向50公里外的村屯。臨行前,王昕欣到服裝店給小玉選了兩件換季的衣服,一件衛衣、一件棉襖。

不巧,小玉家剛剛搬家到香蘭鎮裡,於是,王昕欣又“攆”到鎮裡。

小玉的新家是一處租住的平房,房子雖簡陋,卻收拾的乾淨利落。一年400元的房租,對於這個靠低保維持生活的家庭來說也是一項不小的支出。

小玉從小失去母親,靠聾啞爸爸把他養大。見王老師來訪,爸爸用力打着手語,表達他激動的心情,還不停地豎起兩個大拇指,送給王老師。

作爲迴應,王昕欣也努力用手比劃着,他們開心地笑着,彼此的眼中泛着晶瑩的淚光……

提起家訪,王昕欣有說不完的故事。她說,姥爺姥姥反對用現代社交聊天工具替代家訪,他們倡導這種傳統的入戶家訪的方式。王昕欣感同身受。

2017年,由於裕德學校初中生源不足而並校,王昕欣被重新分崗到了香蘭鎮中學任教。

“還是那個熟悉的大門,可讓我驚喜的是學校已不再是從前的舊模樣。”這裡曾經是王昕欣姥爺教書的地方,但教學條件已今非昔比。

午後的陽光透過教室的窗,灑在午休的孩子們身上,溫暖了整個教室。這是王昕欣和孩子們的教室,很溫暖,很陽光。在這裡,她陪伴着鄉村孩子的青春,同他們一起成長,一同發光。

和小夥伴們一起走遍53個村屯

香蘭鎮中學生源不多,總共二百多個學生,覆蓋全鎮53個村屯,班裡的孩子分散到各個村屯,很多時候一天也走不了幾家。如遇到雨雪天,家訪的效率更低。

“開始是我一個人,後來是我和愛人兩個,現在,家訪的隊伍覆蓋到全校老師。”王昕欣用行動影響了一批青年教師,他們組成家訪小分隊,設計好家訪方案,開始有組織地家訪。

王昕欣所教的班級,單親家庭、貧困家庭、留守兒童不在少數。

“一次,去小博家家訪後,小博爺爺奶奶出門送我,走了很遠,當我回頭時看到老兩口還在門口望着我。”王昕欣明白,老人追隨的目光飽含着囑託和期望。

“一次,去小諾家家訪,離開時,小諾跑出來,對我說,老師我能抱抱你嗎?”王昕欣緊緊地抱着小諾,那一刻,她似乎聽到了孩子發自內心深處的呼喚。

班裡的小旭愛好英語,可成績卻只有二十多分,空有一腔熱情。家訪時,王昕欣瞭解到小旭有個目標想當英語課代表。於是,她跟小旭達成君子協定,先讓他當英語課代表,期末考試不及格,立馬撤掉。在王老師輔導下,小旭勁頭十足,去年期末考試,小旭考了78分,短短的兩個多月,成績提高了50多分,小旭學英語的勁頭更足了。

9年時間,王昕欣和學校的小夥伴們走村串戶,家訪的足跡遍及53個村屯,入戶家訪近百人次。

談到家訪的體會,王昕欣感慨:“每個家庭都是一所學校,每所學校都應是一個家庭,在學校和家庭的雙重情景中,孩子們感受溫暖,而我們收穫感動。”

從教9年,王昕欣的很多學生都考上了理想的學校。即使升了學,他們仍然和她保持着密切的聯繫,孩子們有心裡話也都願意跟她講。

“老師,我想報師範回來當老師,就像你一樣。”每每聽到這樣的話,她特開心。

去年暑假,好幾個孩子給她報喜,他們分別被哈爾濱師範大學、齊齊哈爾大學等學校的師範專業錄取。“我想,做老師最大的幸福,無外乎就是點亮孩子們的夢想!

記者手記

10月4日,當記者走出香蘭火車站時,王昕欣老師一家三口映入眼簾。

當天,在這個小站下車的僅有記者一人。

十一這個假期,王昕欣未曾得閒,家訪、備賽、護理生病的姥爺,無論走到何處,愛人和孩子都跟隨她左右。

孩子依戀媽媽,而她依賴愛人,他是她忠實的陪伴者。

6年前,她和愛人結婚後便將姥爺姥姥接來一同生活,“名義上是養老,實則像在‘啃老’。”提及姥爺姥姥,王昕欣笑了,姥爺姥姥不僅照顧孩子的起居,還負責教孩子看書識字。“我兒子每天和太姥姥太姥爺待在一起,養成了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2024年,王昕欣榮獲全國優秀教師的光榮稱號,全家人都激動萬分,那晚姥爺破例喝了白酒,他說,他一輩子追求的至高榮譽,外孫女替他達成了。

王昕欣感慨:“夢想要以夢想去點燃,一個擁有夢想的老師,纔有可能在學生心中播下夢想的種子;一個堅守信念的老師,纔會培養出信念堅定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