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建立“國際教育樞紐”,是否可行?

去年(2023年)10月,香港政府新一次《施政報告》出爐。

對於教育界來說,影響最大的消息莫過於是港府有意將香港打造爲國際教育樞紐。

隨着全球化的深入和教育國際化的趨勢,當中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旨在將香港打造成爲國際教育樞紐,併爲青年發展提供更多支持。

這些措施包括:

擴大政府資助專上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擴大獎學金計劃、增加宿位等等。

這些全新的措施,不僅對香港的教育體系和經濟發展具有積極意義,還爲培育更多優秀的香港青年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和機會。

想要建設成爲國際教育樞紐,香港具備哪些條件和優勢呢?

其一,香港的地理位置優越,擁有先進的交通網絡,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門戶,爲國際教育的發展帶來了便利性。

其二,香港匯聚了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才和文化,這種多元性也爲國際教育提供了一個天然的土壤以及豐富的學習環境。

其三,香港所擁有的一流的教育體系。而這種教育體系,不僅體現在高等教育方面,亦體現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等各個方面。

從高等教育方面來說,香港共有22所可頒授學位的專上院校,其中八所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資助大學。

根據2024年最新的QS全球大學排名,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嶺南大學共七間大學均榜上有名。

其中,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仍然維持在全球排名前50的大學行列。

再加上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共五所高校躋身世界百強大學,是全球頂級大學最集中的城市之一。

雖然,2024年由於QS更改了計算排名評分的方式和比例,導致了港校整體排名下滑,但這並不影響香港優質的教育品牌所獲得的海內外的廣泛認知和認同。

香港所擁有的多所世界知名的大學和高等教育機構,有足夠的實力,爲國際學生和教育專業人士提供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和研究機會。

從中小學基礎教育方面來說,全港有大約 547 間小學,477間中學。

其中資助小學422所,資助中學358所;官立小學34所,官立中學31所;直資小學21所,直資中學59所;私立小學70所,私立中學27所。

香港政府通過公營學校提供免費小學及中學教育。

本港的學校體系以公營學校爲主,包括由政府直接營辦的官立學校、以及由政府全額資助但由所屬法團校董會或校董會管理的資助學校。

公營中、小學分別爲學生提供六年免費教育。

而爲了提供更多元化的選擇,香港還有其他類型的學校,也就是可收取學費及按學生人數獲得政府資助,並享有較大彈性的直接資助計劃(直資)學校,以及自負盈虧的私立學校。

除了資助、官立、直資和私立中小學之外,香港還有大約 56 所國際學校,各自開辦不同國家及國際文憑組織(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的課程。

一部份國際學校爲英基學校協會之屬校,其餘的則由不同的私立、獨立的辦學團體所營運。

在豐富的中小學教育資源中,不乏“一條龍”學校,能夠提供從小學,甚至幼兒園至高中的一貫制教育。

而除了香港本地文憑考試的DSE課程體系之外,不同類型的學校還可以提供如IB、GCE、IAL、AP、IFY等各類國際文憑考試課程。

職業教育方面,香港政府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3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了“職專畢業生留港計劃”(VPAS)。

該計劃試行期爲兩年,容許2024/25學年及2025/26學年來港修讀指定VTC全日制高級文憑課程的非本地生(包括內地及其他國家/地區的學生)畢業後,申請留港工作。

投身與其課程相關的專業行業,包括航空、運輸及物流;創新及科技;機電工程;建築、土木工程及建設環境;以及海事服務。

目前共有27個專業可供選擇。

如果學生在兩年的高級文憑畢業後想要選擇繼續升學深造,亦可憑藉高級文憑的學歷,報讀VTC轄下的高科院,或者其他香港及海外大學的本科課程,實現職業教育與學歷教育的完美銜接。

其四,香港政府和學術界一直致力於推動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這也爲國際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和環境。

在這些原有優勢的基礎上,特區政府亦會進一步增撥資源,錦上添花,使香港更具備成爲國際教育樞紐的潛力。

爲此,本月17日(1月17日),香港特區立法會通過《積極建設香港成爲國際教育樞紐,爲香港教育訂立一套全面的戰略發展藍圖》議員議案。

議案建議從不同範疇層面入手,進行策略檢討,做到教育對外產業化。

提出議案的立法會議員鄧飛表示,建議要從五大範疇層面入手,爲打造香港成爲國際教育樞紐,訂立一套全面的戰略發展藍圖,包括進一步開放高等教育、職專教育和基礎教育的非本地生學額及平衡獎學金和自費留學的安排。

鄧飛指出,目前香港教育的留學狀況是:

“高等教育漸強,職專教育偏弱,基礎教育未見”。

而特區政府雖然行政長官在2023年施政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建立“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並把政府資助大學學額的非本地生的比例由20%提升到40%。

建議要從不同範疇層面入手,爲打造香港成爲國際教育樞紐,訂立一套全面的戰略發展藍圖,具體從以下五個方面着手:

第一,進一步開放高等教育、職專教育和基礎教育的非本地生學額,讓整個教育行業在對外產業化上徹底活躍起來。

第二,編制香港教育國際化的年度報告,分析每年不同教育階段、學術教育和職專教育在吸引外來學生的人數、成本效益和對應的策略檢討。

第三,由特區政府牽頭,特別是駐外經貿辦,蒐集有潛質來港留學的國家的教育信息,精準宣傳。

第四,提供多元化的學生住宿安排和簽證安排,除了政府幫助大學覓地和撥款興建宿舍之外,可以充分發動民間的力量,興辦學生公寓。

至於簽證方面,包括專上留學生畢業之後的留港工作簽證,以及如果開放基礎教育來港留學,便需要實施家長陪讀簽證。

第五,平衡獎學金和自費留學的安排。目前政府的做法是增加獎學金的投入,以吸引非本地的尖子學生來港讀書,這個做法是正確的。

講得通俗些,先搞旺場子,讓留學中國香港成爲一個風潮,自費留學的潮流和趨勢纔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