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恨,纔是避免戰爭的根本之道
(圖/美聯社)
以巴戰事爆發,臺灣凜然而驚的人不少。原來,在世界最可能發生戰爭的地區,臺海還排在以巴之前,不料戰事就這樣發生了,對習慣歌舞昇平的臺灣民衆自然產生衝擊。
戰爭發生,歷史時期可以就是強者對弱者赤裸裸的掠奪,但時代不同了,這種赤裸的掠奪在當代已喪失任何正當性,正如此,即便俄烏間有許多歷史牽扯,但俄烏之戰,既是以大凌小,既是俄羅斯主動攻擊,它所能得到的支持就極少。
現代的戰爭更多導因於彼此的敵意,這敵意雖緣於歷史與現實的種種糾葛,但最終,彼此間既已形成一種「恨」的心結,凡對方行爲都作負面解,愈演愈烈,最後就走入了戰爭。
而也因這樣的心結,消滅的既是「其心必異」的異類,發動戰爭者常就自覺坦然,他往往能毫不猶豫地用上極端手段,據報導,有哈瑪斯成員對兒童、婦女、老者亦不手軟,就因於此。
這種極端行爲來自極端的自居正義,消滅邪惡不只是任務所在,更就是「天職」,平時溫文有禮、飽讀詩書的人在此竟就一變而爲冷血的殺人者。二戰時的納粹就如此,許多蓋世太保的軍官家世背景良好,古典藝術涵養深湛,但殺起猶太人來卻絕不手軟,其泯滅人性在外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人格分裂,但在當事人本身,卻就在「憎恨邪惡」的心理中得到「完美」的統一。
所謂恐怖分子,更多時候就是這樣的人,只要不面對他恨的人,他就是一般市民,甚且是個具道德涵養的人,平時哪裡殘忍成性、嗜血如命!
正是如此,談避免戰爭,消除恨,纔是真正的釜底抽薪之道。而回看兩岸,這幾年來的敵意升高,根柢就因視對方爲邪惡使然。這樣的社會心理不轉變,走向極端的可能性就在,一個偶然的摩擦也可能換來巨大的災難。
兩岸過去不是沒有善意來往,大陸作家韓寒來臺後發文稱「臺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大陸朋友在臺的自由行,總是帶着滿滿的觸動回家,有更多這樣的善意累積,就不會將彼此的糾葛分歧放大,就更可能傾向於讓時間來解決歷史問題,而所謂解決,也不是「全輸全贏」的零和遊戲。
大陸人來臺如此,臺灣人去大陸也一樣,40年來的改革開放,讓臺灣人看到大陸走向現代化的希望,實際親歷,也就知道,大陸城鄉、貧富差距的包袱之重,對許多與臺灣不同的施政作爲,自然就多了一份體貼。
在當時,要說兩岸會開戰,誰能信?但現在危機就在眼前,只因恨意被積累到一定的臨界點。
會如此,政治人要負最大的責任,政治牽涉權力的競逐,有人小鼻子小眼睛,用小鞋讓對方穿,有人更需要靠醜化對方來正當化自己,所以兩岸檯面上就少良性的來往,美其名都爲人民着想,卻讓人民彼此間的敵意疊加。
而真要讓敵意螺旋反轉,就不要讓政治的氛圍壟罩一切,回到人性與文化的基點,就能更自主地看到對方的存在,讓體貼與善意積累,可能的危機就能減少。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自己的力量單薄,但大的善意就來自平日一點一滴的累積,想想,戰爭也常來自那看來極小的摩擦,因爲這摩擦是恨意火藥庫的引信,以此產生了蝴蝶效應。那反過來說,我們每個人的一絲善意,也可能就是澆熄引信火苗的那滴水。
值此時刻,任何能減低兩岸惡意螺旋的事都該去做,有更多的他者觀點,就能夠讓他者成爲朋友,何況,兩岸同文同種,原非他者,歷史的分歧有它的時空背景,積累善意才能真正超越分歧,所謂「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並非不可能。
(作者爲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