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衚衕,大“京彩”

有人說衚衕是北京的城市脈絡;也有人說衚衕是首都居民家長裡短的百科全書;還有人說衚衕是包羅萬象的博物館……確實,北京胡同文化形成於中國歷史上的元、明、清三個朝代,有的衚衕可以追溯到13世紀的元朝,其一磚一瓦記錄了時代的變遷,也記錄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有名衚衕三百六,無名衚衕似牛毛。其實,說起北京大大小小的衚衕,它們都有一些共同特點,即衚衕的走向多爲正東正西,寬度一般不過九米,且衚衕兩旁的建築大多都是四合院。四合院總體是四四方方的建築物,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一個緊挨一個排列起來,它們之間所露出的空隙就是衚衕。今天我們要說的這條衚衕不是熱鬧非凡、人聲鼎沸的南鑼鼓巷,也不是文化氣息濃郁、底蘊深厚的國子監街,而是因曾是大清帝國選錄赴美留學生的考場才名聲鵲起的史家衚衕。

“一條衚衕,半個中國”, 史家衚衕呈東西走向,西起東四南大街,東至朝陽門南小街,全長雖僅有731米,卻堪稱北京胡同的活化石。這裡的一磚一瓦都見證了時代的興衰,幾乎每一個門牌號的背後都有一位名人,幾乎每走一兩步就會有一段傳奇故事。近代中國許多名家學者,如胡適、趙元任、梅貽琦、竺可楨等人,就是從這裡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開始他們的精彩人生。被稱爲“毛澤東青睞有加之師友”的章士釗,就曾住在史家衚衕51號院,前外交部長喬冠華與章士釗之女章含之結婚後,也曾居住在這裡,章含之的女兒、文化名人洪晃也是在這座宅院裡出生的。一家三代名人在這裡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

近年來,隨着城市的不斷髮展,衚衕在功能上有點“不夠用”了,曾經的衚衕很難滿足現代化生活。爲改善史家衚衕附近居民的生活環境,逐步恢復老北京胡同肌理風貌,2017年,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街道立足東四南精華區特點,對衚衕進行改造升級。從環境秩序上做好減法,到補齊功能短板上做足加法:拆除違法建設478平方米,封堵違規開牆打洞20處,完成了史家衚衕45號等7處院落的改造……一項項惠民政策、措施接連推出。正是得益於街道社區的“用心守護、初心行動”,史家衚衕才能在居民生活條件改善和院落原有風貌恢復上實現“雙贏”局面,也逐步探索出歷史街區保護更新和社會治理緊密有機結合的一條新路。爲此,該項目被授予住建部公佈的2017年中國人居環境獎。

仲夏時節,忽遠忽近的鴿哨、時斷時續的蟬鳴在迴盪,史家衚衕在京腔京韻中甦醒過來,在孩童的朗朗書聲中甦醒過來……人們漫步在層層疊疊的綠蔭下,感受着從座座小院裡滲出的涼意,忽然間,似乎已經忘卻了暑熱。

文/張成君

圖片來自網絡,歡迎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