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秀肌肉”,是作秀還是豪賭
就在昨天,雷布斯連發了4條關於小米SU7(參數丨圖片) Ultra的微博,宣佈小米SU7 Ultra即將在本月的廣州車展上公開亮相。自10月底小米SU7 Ultra 量產版發佈以來,網上關於這臺車的討論就沒停過,新車最大可以輸出1548馬力,預售價81.49萬元,網友趣評:雷總果然不坑窮人!
小米SU7 Ultra量產版發佈的同時還公佈原型車在紐博格林北環賽道上的官方認證圈速:6分46秒874,該成績目前在紐北總榜列第11位。對於一家造車3年的車企,原型車能做到這個成績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時也有很多質疑的聲音,比如用原型車刷圈是作秀?買81萬多的小米SU7是大冤種吧……其實如果要買性能車,大部分理智的人不會選擇一家成立才3年多並且是做數碼產品出身的新生車企,因爲性能車涉及很多極端工況下的冗餘設計都是需要經驗積累的,但換個角度,在大家都在追求座艙體驗和智駕的市場下,出現一個不追求冰箱沙發彩電,反而去追求駕控的自主品牌,也是非常難得。
在回答這個問題時,首先我們應該理性看待原型車和量產車的區別。雷布斯在發佈會上也強調過多次,原型車和量產車不是一個級別,讓大家別把兩者圈速當一回事,同時也表示量產車也會在紐北測試,屆時會有量產版圈速公佈,如果這都能被人解讀成混淆原型車和量產車的性能的話,那小米確實有點冤了。
小米SU7 Ultra原型車是把量產車拿去和一家名叫Prodrive的英國賽車公司合力打造而來,這家賽車公司是全球一線的獨立賽車廠商,勒芒、WRC、GT3、GT4等國際頂級賽事都能頻繁看到Prodrive的身影,斯巴魯和阿斯頓馬丁的賽車部門也是其主要客戶,可想而知這家公司的收費有多高,如果小米爲了一臺產量和銷量都註定不會高的量產車而找他們合作刷圈的話,這筆營銷預算也未免太高了吧?
看紐北原型車榜單,小米SU7 Ultra原型車排在第四位,而榜單頭兩位的都不像小米這樣拿原廠車來改裝,都和量產車毫無關聯,自然能發揮的上限和空間就更多。例如榜首5分19秒546的保時捷919Hybrid EVO,本來919就是一臺只爲耐力賽打造的賽車,完全沒量產車的影子,還被官方拿來無規則無限制強化,那能打敗它的就只有自己了。而第二名6分05秒336的大衆ID.R和第十名6分49秒的蔚來EP9更是看不出一絲量產車的痕跡,純粹是爲刷圈和秀技術從0打造的原型車。而能看出點量產車影子的,他們的量產車本來就是價格數百萬甚至千萬級的超跑,例如第三名的路特斯Evija和第四名奔馳AMGONE,這兩臺千萬級限量超跑,一臺是將空氣動力學發揮到極致的純電極跑,一臺直接就是可上路的套殼F1。所以量產版“僅售”81萬多,保留原廠動力和原廠車身結構的小米SU7 Ultra Prototype能跑出6分46秒874這個成績沒有想象中這麼簡單。
真要吐槽的話,小艾覺得小米爲了宣傳而加的“最速四門車”確實有點勝之不武,畢竟在“四門”這個定語下,除了Prodrive出品的SU7和WRX兩臺原型車外,其他大多數都是量產車爲主,例如曾經紐北最快四門量產車的捷豹Project 8,再到後來破其記錄的保時捷taycan tubro GT,就是原廠狀態去刷。
其實能在紐北總榜做到第十一,且是天時地利都不佔優勢(只有一圈機會、溼地、傳感器被樹葉遮擋)的情況下,小米SU7 Ultra原型車的表現已經是非常優秀了,即使不用加“四門車”這一個定語,含金量也十分高,這個成績如果拿來作秀的話,也是秀到位了。
對於其他車來說,圈速並不能證明價值,但對於一臺性能車而言,紐北圈速確實可以作爲一個選購標準,紐博格林北環賽道總長度20多公里(國內場地賽道大多爲2-6公里),而且還包含高低落差、大直道、傾斜、粗糙路面等等,幾乎一臺性能車的所有指標都能考驗到,尤其是國內幾公里賽道一圈測不出來的散熱冗餘量。也正是因此,所以保時捷等歐美一衆性能車和超跑都會在此測試車輛,並且每年都會花費大量成本在此競爭角逐。所以也有的車迷會說,能在紐北開快的車,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不會慢。
如果屆時81萬多的小米SU7 Ultra量產車在紐北的圈速可以比同價位標杆的特斯拉Model S pladi的7分25稍快的話,也算對得上它的宣傳了,如果能快個10秒,來到7分15左右的話,那真能稱得上性價比之選了,當然,要比“紐北扛把子”保時捷的Taycan Turbo GT的7分07秒快還是不太現實的,但世事無絕對,不是嗎?就算明年不行,再下一年呢?畢竟在新勢力誕生之前,也沒多少個人想到自主品牌能去紐北“踢館”,但如今這個場景確實上演了。
所以小米SU7 Ultra量產車只要圈速成績“不翻車”,就稱不上“智商稅”,即使賣不出,頂多就是個冷門小衆車罷了,畢竟現在主打駕控的自主品牌除了小米以外幾乎沒有了。再來一個扎心點的角度,能花這個錢買玩具車性能車的人,好像也無需操心是不是“智商稅”了。
小米汽車是一家交付不到一年的新勢力車廠,在前途未卜的情況下,願意花重金去造原型車秀肌肉,明顯不單是爲了這麼一臺短期內賺不回成本的車,而是爲了更長遠的品牌形象樹立。現在車企都在追求冰箱彩電智駕,甚至都有人說“車只坐不開”了,小米在性能這方面花的錢會不會打水漂都是一個問題。
假如在性能、駕控這條小衆賽道上,小米成爲了自主品牌的標杆,它還得面對一衆海外品牌的新能源性能車,除了老牌選手保時捷以外,還有近年出現的現代N部門等等,而這些品牌在性能方面都有長久以來的技術和賽事經驗積累,小米在這條路上使勁無疑是一場豪賭,但小米能拿出這個成績,並且願意在此投入,已經贏了很多車企了,就算純爲了作秀,也得有這個實力和決心,起碼目前願意在性能上“作秀”的自主品牌屈指可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