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勝選財經篇/投資臺灣政策繼續衝! 已吸引逾8千億元投資、創7.1萬就業機會 

▲在中美貿易戰大國角力之下,市場多對全球經濟前景擔憂,但經濟部沈榮津反而認爲是臺商全球化佈局轉骨契機,未來將採取區塊分散式生產佈局。(圖/記者湯興漢攝)

記者林淑慧/臺北報導

蔡英文總統順利連任,內閣閣員全數留任,經濟部長沈榮津表示,中美貿易戰的外部挑戰仍巨,投資臺灣三大方案總投資金額突破8,000億,現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趕快讓投資落實,力拚今年底前落實2698億元投資額,讓企業賺錢,提升員工加薪空間

沈榮津指出,曾經,臺灣的產業、資金、人才外移,但在中美貿易磨擦持續一年半以來,經濟部爲協助廠商排除投資障礙,推動「投資臺灣三大方案」,至今已帶動339家企業投資約8,641億元,預估創造71,476個本國就業機會,3大方案後續仍有近90家企業排隊待審,顯示臺商迴流已成趨勢。

「這一波臺商回臺投資,除了投資金額的量化效益外,更對臺灣製造業轉型具有實質而且正面的影響」沈榮津說,中美貿易戰牽動全球供應鏈重組,像是高階伺服器等附加價值率高或有信賴特性的產品,臺商已選擇回臺生產製造。

在經濟部推動的臺商回臺投資行動方案審查中,要求廠商須具備如雲端、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之智慧技術元素或智慧化功能,因此新建置的產線可大幅提升生產效率。

「系統廠回臺投資設廠,將會帶動上下游供應鏈增加對臺投資,並強化產業羣聚效益,例如網通設備、自行車、汽車零組件等廠商,都可望重新建立起完整的產業供應鏈!」沈榮津充滿信心地說。

▲「中美貿易戰讓臺商醒過來了,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訂單要全球化。」經濟部長沈榮津說。(圖/記者湯興漢攝)

「過去,臺商供應鏈都在大陸,造成國內現有的供應鏈殘缺不全;現在,正是把它彌補回來的大好機會!」沈榮津攤開經濟部通過的臺商回臺投資案件,一一細數目前準備在臺新建廠房業者已超過百家,包括國巨和碩、巨大、上銀科技等大廠均有需求,將在臺投資約1661億元。

像是全球最大玻璃鏡片供應廠今國光學,過去專注光學鏡頭、鏡片研發製造近四十年,終端客戶包辦Canon、Nikon、Sony、Tamron等國際大廠,由於大部份客戶主要組裝基地均位於中國大陸,受到近年經營環境丕變,加上中美貿易戰攪亂全球供應鏈佈局,尤以中國大陸間接轉銷歐美日的醫療用鏡頭、專業單眼相機鏡片鏡頭影響最巨。

基於根留臺灣、擴大臺灣經營規模,朝高技術高精密的手機鏡頭、物聯網鏡頭、車載鏡頭產品發展,今國光決定加速在臺灣擴廠擴線,提高MIT附加價值率。將投入逾6億元擴建臺中梧棲現有廠區,增聘專業模具人員,以提升高精度光學模具產能及自制能力,加速開發量產速度及降低模具成本。同時擴充塑膠鏡頭鏡片產線,以爭取國際一線客戶訂單。

「中美貿易戰讓臺商醒過來了,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訂單要全球化」沈榮津說,面對一路墊高的關稅,與歐美各國嚴防廠商「洗產地」避稅,經濟部爲臺商找活路是責無旁貸,首要則是解決臺商痛點

過去臺商屢屢反映回臺投資不易,須面對融資及土地、勞動力取得等問題,爲了當臺商在貿易戰下的後盾,「政府不能再像過去一樣,讓廠商在各個部會之間奔波,碰到稅的問題要跑財政部、外勞要找勞動部,我們成立投資臺灣事務所,提供單一窗口、客製化服務。」沈榮津說。

▲經濟部的一站式服務,爲臺商解決投資痛點,依據經濟部統計,目前投資臺灣三大方案總投資金額已突破8,000億元大關。(圖/記者湯興漢攝)

針對此次臺商大規模迴流,經濟部一方面透過提供專案貸款的方式,讓有興建廠房及購建機器設備的企業得以迅速取得資金,政策設計也兼顧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不同需求,提供「比照新加坡的一條龍服務,讓臺商回臺投資都動起來。」

以臺商在意的缺地問題爲例,官員表示,經盤點截至2022年爲止,全臺可提供設廠的產業用地約1,827公頃,其中,立即可供設廠用地則有716公頃,多數集中於中南部,政府將採取「只租不售」方式逐步釋出。

對於土地取得較不易的北部地區,政府則祭出容積獎勵,推動工業區更新立體化方案,官員指出,截至2019年11月底爲止,全臺已有30家廠商提出申請,可望創造224.81億元新增投資、提供7.17公頃產業空間。

在中美貿易戰的大國角力之下,市場多數對全球經濟前景悲觀,但沈榮津反而認爲是臺商全球化佈局的轉骨契機,依他推論,在中美貿易戰的推波助瀾下,製造業未來將不會集中在世界工廠中國大陸,而將採取區塊、分散式的生產,如何讓生產基地更貼近市場需求,將是臺商決定全球投資佈局的關鍵。